郴州市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2018-10-21 02:10孔勤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4期
关键词:郴州乡村振兴研究

孔勤

摘 要: 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实现全面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村,短板是农村。为了更好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掌握郴州市乡村发展现状,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对郴州市乡村发展优劣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乡村振兴发展提出一些发展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研究;郴州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4-0020-02

一、郴州市乡村发展现状

1、郴州市乡村振兴发展优势条件

(1)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加强。

郴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实施了“十城百镇千村”新农村建设,启动了以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规范建房为主的洁净乡村四年行动,开展了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十几年持续的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加强,基本形成了“市有廊、县有带、乡有片、村有点”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保障。

(2)农业+新业态发展迅速。

郴州呈现农业+业态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农旅融合比较普遍。目前,全市已建成休闲农庄1840家,初步形成了“一庄园一风景,一基地一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布局。加快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森林康养、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农业+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3)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通过组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年培育计划,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4万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6274家,家庭农场2791家。种养大户超过2.4万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102个、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97个。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50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223家,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设力量。

(4)浓郁的湘南农耕文化底蕴。

郴州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散发着深厚的人文底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发掘优秀的农耕文化习俗、发展生态文明已被郴州各乡镇建设美好乡村的重点方向之一。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着力保护农耕文明,采用各样的形式留住美好乡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展示美好乡村新的村风村貌。浓郁的湘南农耕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郴州乡村发展劣势条件

(1)乡村基础设施有改善,发展不平衡。

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通过对郴州市142个乡镇调查得知,通过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郴州市61.8%的乡镇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但是总体很薄弱。25.9%的乡镇实现村村通自来水;36.3%的乡镇实现了村村通网络;3%的乡镇全部完成了“厕所革命”。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很少,导致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一般离县(区)中心越近的乡村,基础设施越完善,离县(区)中心越远的偏远乡村,基础设施越差。

(2)乡村产业有基础,融合度不高。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产业支撑,而且产业之间要实现融合发展,拓展产业的价值。通过调查,乡村产业主要通过当地农民、上级部门、招商引资、驻村工作队等方式发展。56%的乡镇有一些产业,但是不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很低,66%的乡镇三产有一点融合。产业融合中50.2%是发展乡村旅游;33.6%是观光农业。由于产业不明显,知名度不高, 49.4%的乡镇没有“国”和“省”字号的农产品。

(3)乡村振兴建设力量多,主体力量不强。

乡村振兴建设力量众多,包括乡村振兴总设计师、党政干部、村干部、农民、社会力量和各类智囊。总体上来看,郴州市乡村振兴建设主体力量薄弱,基层党组织老龄化严重,乡村干部对1号文件的关注度不高,经济能人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影响面少,乡村劳动力流失,农民农业技能水平较低,农民建设乡村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乡村建设主体力量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4)要素丰富,流动偏好城市。

在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以动态性、非均衡性的形式存在,以农村要素流向城市为主,有的要素甚至是从农村单向输送到城市。从现实来看,农村有能耐的人拼命地进城,大学生村官不愿意扎根农村,城市其他知识人才也不愿意奔向农村。乡村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来填充,破解要素以农村流向城市为主的困境迫在眉睫。

二、乡村振兴制约因素原因分析

1、政策偏好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郴州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各级政策有着紧密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政策是普惠性的,无论远近、贫富。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财政有限,或者意识形态的认识差异、或者其他各种因素,很多项目只能逐步推进实施,部门政策支持的力度会逐步倾向于距离近或者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形成一种“马太效应”,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大。

2、意识形态认知的差异影响主体力量的能动性。

乡村振兴主体力量认知程度不同,对乡村振兴产生的效果各异。积极主动派心系乡村发展,主动作为,成效显著。被动接受派对乡村发展的各种有关政策关注的少,平时开会、材料汇报、迎接检查等工作消耗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工作循规循距,不敢创新。消极派对乡村发展政策漠不关心,认为乡村发展快慢、好坏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意識形态认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乡村建设主体力量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继而影响乡村的发展。

3、产业发展要素瓶颈抑制了产业融合。

乡村产业发展的要素瓶颈抑制了产业融合。一是产业基础薄弱。传统的农业主要以小农自主经营,产业规模小,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二是土地制约产业规模。产业融合需要一定的产业规模,在现实中农户由于利益分配或者抵触等多因素不愿意流转土地,使得一些投资企业扩产受阻,投资项目流产。三是资金不足。由于农村产业投资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政府引导资金有限,农民资金少,大资本很难引进,乡村产业融合遭遇资金不足的困境。

4、乡村“领头羊”缺席延缓乡村建设。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每一次创新,需要领头羊的带动。农村很多项目都是致富产业,但缺席“领头羊”。农村常住人员基本上是“38、61、99”类的群体,农村耕作无劳力、发展无智力、产业无资本、生产无动力,不敢冒险,大多数人会选择“观望”、“不敢做”。农村发展亟需一批“领头羊”,带领农村走向致富的阳光大道。

三、郴州市乡村振兴发展对策

1、科学分层,推进乡村振興精准施策。

分层次管理是精准施策的理论基础。精准识别乡村层次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动态性,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郴州市的乡村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水平、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各级政府根据乡村的差异,进行科学分类分层,精准施策。“一刀切”、“一通到底”政策措施不接地气,根本无法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落细,反而造成新的矛盾,无形增加了经济成本,加大了管理难度,消磨了农民的热情,减缓了实施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让农民质疑国家政策的现象。

2、振兴思想,提高乡村振兴建设主体力量的认识高度。

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反映思想。乡村振兴,首先要振兴思想,尤其是提高乡村振兴建设主体力量的认识高度,否则乡村振兴难以实施。加强对基层干部培训学习,了解、熟悉政策,才能更好地指导农民具体实施,体现国家惠农政策。加大宣传国家涉农政策和农村建设取得的新成果,扭转广大农村村民根深蒂固“农村代表受苦,城市代表享乐”、“远离农村,逃离农业”的轻农、去农文化思想。只有乡村振兴建设主体力量的认识达到一定高度,乡村振兴才有精神动力作为保障和支持,农民才会主动参与、建设农村家园。

3、培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发展动力。

产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因乡因村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规划,尊重民意,选择、培育有潜力的产业。严禁为了发展产业,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宁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政府要为这些产业的发展创造平台,引导产品走进超市、进驻商场、流向省外,产品走向标准化、安全化、品牌化的道路。有市场没有产业是空谈,只有产业没有市场不能长久。

4、党建引领,构建良性互动的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需要一个结构化优、战斗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走向发展、繁荣之路。强化村(社区)班子建设,优选村里的经济能人、德高望重的人充实到村党支部,选准配优配强“领头雁"。推行农村党组织与上级部门党组织结对,把资本、人才、理念等带到农村,实现富带穷、强带弱、大带小,促脱贫、惠民生。通过支部+(组长、村民、党员)对村实行分片管理,让广大农民融入到村(社区)的管理中来,共享共建共荣,构建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的创新之路。

5、深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要素平等供给。

深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制度性供给,促进生产要素自由、平等地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实施城乡平等的制度供给涉及面广、改革难度大,必须是由国家统一实施,推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供给,地方遵照执行。提供平等的城乡公共产品,完善乡村的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重点是城乡对等的教育资源,让农民生活的方便、舒心,农民愿意扎根农村,才能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为实施乡村振兴集聚人气。

参考文献

[1] 刘合光.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参与主体.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2 卷 第 1 期.

[2] 蒋和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农村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郴州乡村振兴研究
有个叫郴州的地方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郴州市宝石产业发展思考
郴州质监:严把电网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