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阅读教学历来在语文学科中备受重视,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涵养道德情操、发展思维能力的凭借。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最多,教师投入的精力最大。可以说,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教育之本。但在教学实践中,程式化、封闭化、局限性、盲目性、随意性现象时时处处可见:要么是内容太多、太杂,“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要么分析内容、发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要么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要么人声鼎沸,热闹喧天;要么出现拔高或降低阅读要求,该抓的没抓,不该抓的纠缠不放等等。
正因如此,语文老师常常困惑不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应该教给学生哪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找准阅读教学抓手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找准了抓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才能准确定位,顺利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一、以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为主要抓手
阅读教学任务的落实的如何是衡量阅读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有以下四点: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习惯决定着阅读的品位、能力和质量。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不是把学习材料端到学生面前,而是要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至少要达到两个方面:一是具备阅读的基本能力,即理解词句、理清条理、归纳中心、体会感情、把握思路;二是初步形成正确的阅读策略,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初步具备整体上把握阅读方向、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
体验是主体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体验超过经验,体验体现了人的心灵的丰富性。每个人纯粹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都是其独特的能动性创造的结果。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理解、建构、体验,才能形成自己“内在的世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必须纠正“条分缕析”式弊端,担当起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
(四)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一大量点。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通过阅读,使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二、以低、中、高各阶段阅读教学目标为抓手
崔峦先生指出,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造成教学盲点,影响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要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就要以各阶段阅读教学目标为抓手。只有在“准确把握目标”的基础上找准抓手,明确关注点,找准切入点,教而有法,导而有术,学而有获,才能达到一文一得之目的,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各阶段的目标分析:
1.第一学段阅读目标
①激发学习兴趣,打好自觉学习语文的基础。②引导自由阅读,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③培养爱美情趣,为提高与发展人文素养打好基础。
2.第二学段阅读目标
第二学段阅读要求有明显提高。总的来说,以阅读为核心,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①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厚积而薄发”通过积累形成语感,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②学会默读,学会质疑。学会默读,学会质疑就是在发展思维,就是在激发创造潜能。③学习理解词句。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理解文章,首先就是对词句的理解。④学习略读。略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好处是既节省时间,又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读较多得书,获得较多的信息。⑤重情感投入。要尽力将情感贴近文中的主要人物,去感受他们的感情:他们的欢喜,他们的忧愁,他们的愤怒,他们的快乐。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3.第三学段阅读目标
第三学段的突出特点是:加大语文素养,特别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力度,加速推进学生的整体发展。①追求阅读速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我们必须使学生掌握各种读法,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②学会分类阅读,达到不同目的。“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是这一学段要达到的目标之一。③强调自读自悟,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这一学段,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从内容深入到表达。④学会猜读法,把握疑难字词。猜读法是一种通过熟读精思、细心揣摩,从而达到融会贯通,透彻理解和掌握读物的内容和形式的阅读方法。”⑤尝试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是探究性學习的一种。是阅读能力的更高要求。
三、在阅读教学理解过程中如何落实抓手?
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教师这样引导:“请同学们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读哪里,就读哪里”。看起来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权是平等的,但这却是“泛化式”阅读。就一篇课文而言,不是从问题的主线或重点、关键入手,而是主张平铺式地推进。学生可以不按文章的顺序阅读,或许是选择式,或许是跳跃式,凭自己的主观抽取课文的信息,而断章取义的理解。由于割裂前后的联系,学生的汇报显得杂乱无章,教师为了守护课文的整体性和文本的价值,不得不生拉硬拽,吃力地回旋。有的达到不可收拾的结局,一篇完美的课文,被这样的处理打得粉碎。阅读教学依据教材内容如何整体感知,如何局部阅读,如何回归整体,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阅读一篇课文,注意抓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整体感知阶段,就是对课文要获得一个整体印象。第二阶段是局部阅读教学。这是把课文分解成若干个有机组成部分逐个深入研读的过程,局部阅读又可分为局部精读和局部略读两种形式。对课文局部进行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师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还要突出重点段落或精彩段落作局部精读,以充实加深对整体感知的印象。第三阶段是由局部阅读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一阶段是对课文整体内容理解上的深化、阅读能力的升华。这时候的整体概念已非第一次的整体概念了,而是更深刻、更完整的“整体概念”。通常有了局部阅读,学生容易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这时就需要回到整体上再感悟、再认识,才会对课文有更深刻更全面的整体体会和理解。
阅读教学不外乎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循环往复的深入研读过程。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在整体感知的指导下,局部阅读的目标才更明晰;只要有了局部阅读深入的基础,整体感悟就能更深刻更完整。
(二)阅读教学中重点抓学生体验、理解、感悟文本。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常常以朗读替代对文本的体验、理解、感悟。课堂上常常听到:“谁能给大家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感情读?”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因此,阅读教学中,要以有效的体验、理解、感悟为抓手,阅读的目的性要明确。在教学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点拨体会,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鲜活的语言形象,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理解、构建、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
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经济开发区马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