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胜寒
内容摘要: 群舞《梦里寻她千百度》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地道的山东秧歌,而且还营造出了一种“寻寻觅觅”、“蓦然回首”的古典意境。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群舞《梦里寻她千百度》还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本文主要是从音乐和队形这两个艺术手段的巧妙运用方面来分析这个极具特色的群舞。
关键词: 梦里寻她千百度音乐队形
Abstracts: "Search her thousands in the dream" bring us not only real yangko in shandong, but also create a "something", "suddenly look back" classical artistic conception. More importantly, the whole, " Search her thousands in the dream" still has a kind of profound cultural symbolism.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music and formation of the two artistic means skillfully aspects to analyze this extremely characteristic
Keys: Search her thousands in the dream Music Formation
緒论
女子群舞《梦里寻她千百度》首登舞台便一举夺得第九届桃李杯表演二等奖,剧目二等奖。在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比赛中获得作品银奖。《梦里寻她千百度》给山东秧歌带来了新鲜的气息,赋予山东秧歌新的时代气息。这种新的时代感的获取是与作品独特而巧妙的音乐和队形的运用分不开的。
第一章背景音乐的巧妙运用
伴随着舞蹈的开始,女子群舞《梦里寻她千百度》的音乐就开始响起,于是,观众仿佛被音乐带入了梦境一般,全部身心都被吸引到这仅只有5分钟的舞蹈中去了。这首让观众如痴如醉的背景音乐正是著名的沂蒙小调,沂蒙小调诞生于诞生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借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调》,后在流传中经过多次加工修改,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沂蒙民歌。
在沂蒙山区里,这首小调被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年。几乎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认识沂蒙山那悠久而古老得历史和文化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
它的唱词具体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转段音乐)高梁(那个)红来(哎)稻花(那个)香满担(那个)果蛋(哎)堆满仓。
和很多地域性的山歌一样,沂蒙山歌带给我们的首先就是那浓烈的地域色彩,那质朴而优美,纯真而情深的意境一唱三叹,和极富变化、炫目迷人的舞蹈完美的搭配在一起,让观众如痴如醉。
但是,导演又不是完全的将沂蒙小调转移了过来,而是做了大胆的改进,这种改进成功的地方有二。一是在音乐的地域性上相对于民歌的风格做了改进。传统的民歌总是富有强调的热情,象征着劳动人民的喜悦和狂欢精神。而在舞蹈《梦里寻她千百度》中我们则可以明显的发现导演将其风格进行了转换,即更强调沂蒙小调中那种优雅、宁静、高贵的氛围。极富古典美。另外,这首音乐的高潮是一段运用RAP说唱的音乐方式,这段RAP说唱的音乐是结合沂蒙小调的词创作的现代音乐。这种中西方音乐的结合,本身即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意。因而使得《梦里寻她千百度》更富有现代意味,因而也就更能抓住现代观众的心。而且这种大胆的音乐与舞蹈演员无穷变化的扇子之间完美的配合,让观众极尽视听之乐,也充分体现了舞蹈所要传达的沂蒙人民积极向上,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乐观及现代现代精神。
第二章队形运用的独特性
相对于背景音乐的巧妙运用,女子群舞《梦里寻她千百度》在队形上的运用也让我们耳目一新。在长达5分钟的表演中25位女演员在舞台中央的四方队形自始至终没有移动和变化(除了在舞蹈最后面外),而仅靠上肢及腰段的变化来舞出无限的变化,这种被限定的“流动”将舞蹈主题“寻”的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舞蹈的这种特征我们自然就联想到山东海阳秧歌中的经典体态。作品以山东海阳秧歌中的“斜波浪”、“滚浪”、“扇花”的变化为核心,并且凸显了“三道弯”的体态特征。但是,和传统的山东海阳秧歌不同的是,导演自始至终都为让队形有一丝变化。即用一个不变的始终位于舞台中央的队形来传达整个舞蹈的寓意。这是一种极大的对于舞者的挑战。因为25位女演员只能仅仅依靠上肢及中段的变化来表演所有的丰富的动作以传达作品的含义,因而对技巧的要求就显得特别的高。
这种高超的技巧集中的体现在演员们靠“拧”、“转”的上身和手中翻飞的扇子来组合成斜线、圆形、等一系列精彩的画面。外加上光影、色彩的恰当运用,另外还有和音乐的绝妙配合。例如在舞蹈的后部分,随着人声的响起,整个音乐的节奏变得非常之快,而相应的,整个舞蹈的动作(这集中的体现在舞者的肢体动作上和舞动的扇花上)也变得非常的高节奏。最后在一阵动作与扇子的高潮下,整个舞蹈以一种静寂的意境收场了,此时音乐,光影一起静止了,唯留下那令人目眩的精彩画面。
结语:《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深层意义
伴随着《沂蒙小调》的变奏和队形的独特运用,群舞《梦里寻她千百度》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地道的山东秧歌,而且还营造出了一种“寻寻觅觅”与“蓦然回首”的古典意境,让观众极尽视听娱乐之能事。但是相对于表面上的迷醉与美感之外,整个群舞《梦里寻她千百度》还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从整个群舞的动作喻像我们可以看出(一段优美的《沂蒙小调》后就是第一段手执绿色团扇的少女独舞,她的原型是来自山东秧歌中活泼俏丽、可爱玲珑的“小嫚”形象。舞蹈元素是8字绕扇和“团扇扑蝶”的传统形态,表现了少女时代那种天真无邪、向往自由的形象。第二段独舞是手执红扇的中年妇女“扇女”形象的再现,动作元素主要是翻扇,动作大气、豪放,顿挫有力,这正表现了中年人的稳重与成熟。最后出现的是山东秧歌中不开扇的老年形象。而在舞蹈的结尾,扇子打开了,此时老年人手中的绿扇与少女手中的团扇相连了)这种动作喻像极明显的体现了导演将不同年龄的三个时代联接在一起的精妙构思。既传达了沂蒙人民积极向上,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乐观及现代精神,而且就想舞蹈题目标志的那样,讲述了一种现代人为寻找传统中华文化之“根”的一种普遍性寻根意识。而这种现代人所要寻找的“根”早沂蒙人看来正是是那朴实无华、勇于追求、敢为人先的沂蒙人的优秀传统思想。而正是因为具有了这层寓意,《梦里寻她千百度》就不仅仅只是一场视听上的娱乐了,而且还成为沂蒙人对当代文化思考的一种象征。
参考文献
[1]海阳大秧歌编委会,《海阳大秧歌》,内部资料,2004年版
[2]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人民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3]刘建,《无生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刘建,《宗教与舞蹈》,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6]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1998年版
[9]于平,《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