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龙
摘 要:数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其中合作式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非常普遍。
关键词:大班额;小学数学;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已经被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过其在运用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比较短,学生没有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缺乏与他人进行合作的技巧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要使小组合作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目前小学班级人数过多,超出规定的标准班额人数,出现大班额教学情况,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能全面兼顾每一个学生。针对这种状况,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一、小组建立,重在“质”的研究
小组建立的基本思路常常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而具体到大班额背景下,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如何保证“质”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作用,就需要认真研究。所谓的“质”,其实是指一个小组学生个体的质,通常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即学生在考试中的分数来体现的。如果55人左右的班级,考虑到一个小组人数通常不超过6人,那就要建立9个小组左右,就意味着要对6人的异质与9组的同质进行研究,并确保其中的异与同得到保证。
笔者的经验是,由于班额较大,小组较多,要想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各小组充分发挥自主基础上的合作学习的作用,就必须从小组运行角度进行思考,确保每个小组能够像一台完好的机器一样自行运转。这也就意味着对“质”的研究需要充实其内涵,至少应该从学生的合作能力角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一是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判断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实际应用能力,即“质”;二是根据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等。根据这两点去对学生个体进行更为精细的判断,那就可以在分组的时候更好地进行组合,进而让分组变得更加合理。笔者觉得最重要的思路,就是研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质,要实现喜动与喜静学生的合理搭配,实现善言与不善言的学生的搭配,必要的时候可以稍微忽视分数所代表的“质”,这样往往能够让有潜力的学生更好地在小组中有所表现,从而让小组合作变得更加合理、灵动。
二、合作机制,重在“合”后而“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机制保证的,合作可以从“合”与“作”两个角度来细化理解:合,表示的是学生由个体学习变成群体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表示的是上述转变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动作)。从这个角度理解合作,可以让大班额背景下的合作学习效率更高,具体考虑如下。
第一,“合”是“作”的基础。引入合作学习本身就是为了解决讲授的不足,而大班额合作学习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存在小学生不会合作、合而不作等问题。只有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迅速适应由个体自主学习向群体“合”而学习,那后面的“作”才有基础。由于大班额与多小组,使得在交流展示的时候各种答案精彩纷呈,从而丰富了生字的含义,迅速掌握了生字的读写等基本要求。笔者以为这就是策略导致的效益。
第二,“合”意味着规则。合作学习一定是需要规则的,根据我们所接触到的最为精细的合作学习的研究,只有将合作学习过程中一个小组内不同角色的行为进行具体化、细致化,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其效益。在上述例子中,笔者参与了其中几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其中有些小组的角色思考还是非常精彩的。比如说一个小组中,颇具威望的组长(一个小女孩)让其中一个平常表现比较木讷的男生说说什么“圆”,这个小男生就乖乖地坐在那里想了一会儿,然后说出了圆就是跟足球一样的,虽然词义不能很好地阐述,但总算清楚、大声地进行了表达,这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如果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像这样的情形其实很多,而学生的这些行为实际上就是进步,就是合作规则获得的结果。
第三,“作”强调行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通过合作来提高效率,在合作行为上发掘潜力是重要策略。笔者的实践收获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既表现出其特有的善于想象的特点,同时又喜欢以行为动作来描述自己的学习收获(动作表征),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设计,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比如说新课学习中的理论知识,作业评改中的作业互查等,都是有效的“作”为。
三、合作评价,重在学习品质
评价策略及运用对于合作学习效益的提升来说很是重要,事实上不少数学同行在合作学习的相关论文中都提到评价问题。由于大班额的背景,笔者以为这里更需要重视生生评价,因为学生多意味着思路多、想法多元且复杂。生生之间合作水平往往决定于小组之内学生之间对学习的认识等。有效的策略是在合作的某一个环节,就某个小组讨论的具体话题进行反思,让学生说说合作过程中自己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了解其他的组内成员想法、如何提出自己观点,进而提升合作效益的重要办法。
当然,要发挥评价的驱动作用,数学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科特点,真正将数学学科特点与小学生认知特点结合起来,还可以发现更多的评价着力点,而这本身也是小学大班额背景下合作学习研究的重要策略。
參考文献:
[1]贺艳艳.大班额下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探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03):45.
[2]师瑛.大班额下小学数学实施“有效合作学习”的分析与思考[J].新课程(上),2015(09):98.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横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