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 王满力 魏芳
摘 要:货车超载问题一直是我国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称重系统主要是静态称重,虽然静态称重的精度高,但存在耗时较长,效率低的问题。文章根据模拟实验,在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对车辆动态荷载算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动态称重;车辆载荷;BP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U46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8)17-154-03
Abstract: Overloading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the safety of transportation. Static weighing is the main part of traditional weighing, it has reached high accuracy but it is ineffective and time-consuming.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and BP network, a research on dynamic weighing of vehicle has been done.
Keywords: dynamic weighing; vehicle load; BP network
CLC NO.: U461.99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8)17-154-03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也在蓬勃发展,其中的公路运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超载现象的存在,对交通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传统的检查超载的方式主要是静态称重,虽然静态称重精度高,但是耗时较长,执行效率低,不能实时的检测车辆的载荷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模拟实验,采集了大量数据,在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对车辆动态载荷算法进行了研究。
1 计算原理
本文实验中采用的模型为二轴货车车架模型,车辆受力情况与车辆载荷关系如图1所示。
其中,A、B分别为前、后轮与地面的接触点,α为坡度角,Frf和Frr分别为前、后车轮的滚动阻力,Ftf和Ftr分别为前轮、后轮驱动力,其中如果车辆为前驱,则Ftf为零,若车辆为后驱,则Ftf为零。Ff、Fr分别为地面对前、后轮的法向作用力,V为车辆行驶速度。
则车辆的整车载荷为:
Ff、Fr分别为车辆前轴与后轴的载荷。其中作用在前后轴的载荷由两个部分组成。
1.1 静态载荷
该部分为车辆重力分配到前后轴的分量产生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1.2 动态分量
该部分为汽车行驶中由于加速度变化引起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由此可知,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加速减速以及路况的变化,会引起车辆前后轴载荷的分布变化。
1.3 动态称重系统
车辆动态称重系统总框图如图2所示,传感器安装位置如图3所示。
2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本实验中采用的车架模型为全金属车架,其悬架为钢板弹簧悬架,减速箱采用行星齿轮结构,轮毂采用铝合金制造而成,轮毂施加有配重,保证模型的重心较低与行驶平稳性。
实验中采用的位移传感器为夏普红外距离传感器,检测车架与车轴之间的距离变化;通过MPU6050采集车辆的加速度数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直接上传到K60单片机,单片机通过无线模块将数据发送到上位机。
实验时,采用0.5kg的标准重物块,依次加载到实验车,分别采集了车辆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见表1,动态数据见表2。
3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及结果分析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分层型的多层神经网络结构,包含有输入层、隐藏层及输出层,层与层之间多数采用全连接方式,同一层神经元之间不存在相互连接。
本文搭建的BP神经网络为单隐层的BP神经网络。输入量分别为钢板弹簧位移信号与加速度信号;隐藏层采用5个隐藏层神经元;输出量为钢板弹簧位移信号预测值。BP神经网络结构图如图4所示。
本文采用Matlab2016a中包含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处理实验数据,根据软件中自带的函数建立本文设计的神经网络算法训练,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归一化函数mapminmax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2)确定训练数据及测试数据。
3)创建神经网络。
4)分别使用tansig函数、purelin函数作为隱藏层及输出层的传输函数;选用trainglm函数训练整个网络。
5)制定网络训练参数。训练次数为20000,最小性能梯度为1e-7,目标精度为0.01%,学习率为0.01。
当迭代次数为159时,训练精度已经达到了目标精度。由结果可知,通过BP神经网络建立的动态称重系统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一致的。处理结果见表3。
4 结论
针对当前称重系统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一种车载式车辆荷载质量动态称重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算法研究,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动态载荷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惠敏.车载动态称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6.
[2] 贺清梅.公路超限运输多元治理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4.
[3] 朱杰,明平顺.载重汽车荷重测量方法初探[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1996,18(2).
[4] 程路,李青,张宏建.基于软质电容式称重传感器的车辆动态称重系统[J].计量学报,2008(04):334-338.
[5] 郝晓娴.车载动态治超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