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文
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其中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的差距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平稳地实现转型,从这个轨道转入那个轨道,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带来全新变化。
社会转型期与消防法律意识
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对于消防法律和消防常识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政府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对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关于现阶段如何提升公民消防法律意识的研究更加迫切,其重要性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1.“社会转型”的含义
对此,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義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很大启示。
2.转型期的内涵
虽然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社会问题越积越多,社会矛盾也出现越来越尖锐化的趋势。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审时度势地提出社会转型,应是题中之义的事。那么,到底什么叫“转型”,有着十几亿人口的这么一个庞大社会群体该怎样实现转型,转型期的内涵又是什么?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我们现在往往把转型当作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民生工作等问题来看待,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概念。转型是一个战略问题,一般的民生工程是一个战术问题。从社会学的研究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转型则是社会变迁当中的“惊险一跳”,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3.“法律意识”的含义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其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与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及情绪等。在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4.什么是消防法律意识
消防法律意识就是公民关于消防的法律法规的思想和认识的总称。对消防法律法规、防灭火常识、逃生自救常识、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工作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公民消防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提高公民消防法律意识,对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有着巨大现实意义。
5.提升消防法律意识的意义
公民消防意识和消防常识的多寡是影响到火灾所致损失大小的重要因素。有调查表明,我国48.6%的人群在火灾发生时不懂得如何逃生自救,52%的学生不认识消防安全标志。有统计显示,我国80%以上的重特大火灾事故是由于民众安全意识淡薄和不懂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所致。对此,新消防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其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属地政府消防宣传的职责,为公民提高消防法律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民消防法律意识因何淡薄
目前,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对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一是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缺乏主动性,宣传方式也停留在举办一次宣传活动、发放一些宣传品、挂几条宣传横幅等“老、旧、简”的方式上;二是部分消防宣传培训和活动所涉及的知识面广但缺乏针对性,宣传过程中对于群众真正想获得的消防知识和技能往往一带而过,没有切实发挥消防宣传教育的作用;三是消防安全宣传体系尚未得到全面完善,针对鳏寡孤独、中小学生、农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及细则;四是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城区居民消防安全素质相对较高,但居于城乡结合部的群众掌握消防知识及技能尚不足,遇到火灾往往不能及时扑救与逃生,这也是城乡结合部、偏远地区小火亡人事故发生的诱因之一。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部门、各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实效性不强。
各部门、单位普遍没有将增强消防法律意识教育列入日常工作管理计划,缺乏保障,缺乏规范,更不要说系统性、经常性、深入持久地开展教育工作了。大部分部门、单位即使开展了消防法律意识教育,也停留于“走形式、走过场”“为了教育而教育,为了宣传而宣传”的浅显层面,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实质性内容,使消防宣传教育有名无实,受训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收效甚微。据北京市某区最近开展的《社会公众消防安全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5%的被调查者所在单位“经常”会介绍消防法律知识,53.3%的被调查者只是“偶尔”接受过消防法律知识,而认为“没有”和“没注意”的被调查者分别占22.7%和9%。
2.政府各职能部门缺少联动消防法律意识教育机制。
消防法规定,消防宣传工作应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公安、消防、教育、劳动等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这已经为消防法律意识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真正贯彻落实起来却往往是完全依赖于公安消防机构,由消防机构唱“独角戏”:一是现阶段消防宣传教育工作仍由公安消防机构进行统一部署,政府各部门、各行业没有相应的教育培训计划,宣传教育工作缺乏主动性,政府部门联动消防宣传教育极为有限;二是部分政府机构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未能落实。比如,现有的学生教育体制中并没有将消防安全列为学生的参学内容,教材中没有体现消防的相关内容;劳动部门对上岗人员消防安全培训没有进行有效规定;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关宣传媒体主管部门没有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自发地开展消防法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3.“学生”远多于“教员”,消防法律宣传教育力量严重不足。
大部分政府部门、街道,一提到消防宣传,首先想到的是向公安消防机构发函,邀请专业消防人员授课,不然就只能发放简单的宣传材料或开展消防演习,消防法律意识教育受到形式上的局限。这一方面说明大部分政府部门没有专业性的教育人才,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缺少自信;另一方面说明消防法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还没有开展到位,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单位、社区、农村、学校,缺少大量的消防安全知识传播者。而目前,公安消防机构由于人力有限,加之承担任务的繁重,想解决现有问题仅仅依靠公安消防机構官兵肯定存在客观上的困难,目前还不能满足社会面消防宣传工作的需要。
转型期公民消防法律意识呈现新特点
在社会转型期,公民消防法制意识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就无法改善当今严峻的火灾形势。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认清转型期公民消防法律意识的特点:
1.公民消防安全意识不强,自防自救能力亟待加强。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公民消防安全意识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首先是消防安全意识观念不强,相应的消防基础常识不足,逃生自救能力差,在面对火灾隐患时不知道如何去预防,或是不知道该怎样处置初起火灾,没有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当火灾发生时通常都是仓皇惊慌,导致小火最终酿成大灾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火源、火种的有效管理,也很容易导致发生火灾;再次,城镇郊区的居民对于出租房屋的管理不规范,灭火器材没有配备,加上租客也没有较强的消防安全意识,一家人住在一起,吃在一起,一旦发生火灾便则很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劣后果。
2.城市化进程加快,公民消防法律意识相对滞后。
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的发展规模与火灾发生的频度成正比,城市规模大则很容易引发重特大火灾。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急速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火灾频发的态势也日趋严重。目前,我国的火灾形式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特大火灾时有发生;其二,在医院学校、歌舞厅、商场市场等公众聚集的场所灾患比较严重,消防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其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小型经营场所发生火灾的比例也比较大;其四,在城乡居民的住宅区,火灾也呈现出多发态势。
3.社区消防建设有待健全,尚未形成整体性消防安全的观念。
作为社区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社区的消防建设工作也很重要。做好了社区的消防工作,可以提升全民的消防素质,也会相应提升城市整体性的防灾能力。当前,社区消防建设还存在很多缺憾:其一,缺少与之相配套的法规政策,使城市社区的消防自治与管理没有可遵循的依据;其二,社区没有稳定的活动资金来源,使得消防经费难以兑现,这是制约社区消防自治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三,社区居民由于邻里关系冷漠,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因此没有形成社区整体性消防安全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