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 王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对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的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工程造价审计;应用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中占领着重要的地位,工程造价审计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审计是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的综合性工作,是对项目工程中各个环节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工程项目日渐增多,项目投资越来越大,审计人员面临着从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从小数据到海量数据的挑战,电算化审计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变化,亟须建立一种信息化审计技术手段,以提高工程造价审计管理水平和效率。
2 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工程造价审计面对的工程信息以几何级数增加,新的数据结构不断涌现,传统的审计思维模式、数据采集处理模式、审计方法体系等受到极大冲击。如何能从海量数据中迅速挖掘出有价值的审计数据,如何用信息技术指导工程造价审计方法体系建设,如何提高工程造价审计的精准度及时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信息化将带来一次新的革命,它是审计思维的变革、是审计方法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化工作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新方式。
3 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3.1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
工程造价审计发展的不成熟,各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未形成规范化的工程造价审计方法体系,缺乏统一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组织操作指南,对审计内容、对象、程序、方法等没有统一的标准。
3.2 稀缺的复合型投资审计人员
审计机关下属投资审计机构从事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多为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财务、法律、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碰到缺乏统一处理标准的问题时,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来对工程的造价进行分析并判断,缺乏对审计人员审计业务行为的指导,审计人员難有准确、合理的判断,审计质量难以保证,面临极大的审计风险。
3.3 信息化成果的效率偏低
各地审计机关在信息化建设中陆续开发了工程审计的管理系统,也取得了大量的审计信息化成果。但部分管理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没有有效串联形成信息共享链,信息更新不及时,低层次的建设导致管理平台沦为内部台账系统。过于集中系统角色任务,忽视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现实,造成审计工作顾此失彼、被动应付的局面,不能协调实现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转。
4 加强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的有效对策
4.1 建设高效的投资审计管理平台
建设投资审计管理平台是促进政府投资审计信息化的重要举措。高效的投资审计管理平台,可以有效促进造价审计管理上规范,提高工程造价审计效率和质量,同时管理平台的建设能够实现信息互联和数据的积累。
投资管理平台的建设应包括项目计划、项目报送、项目分配、项目跟踪、项目实施、综合查询、项目档案和基础设置等功能模块。通过以上功能模块的设置,完成信息的共享和工作流机制的应用。使得工程审计业务实现科学化、规范化、进而向标准化方向迈进,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消除工程审计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4.2 建设全覆盖的投资信息联网系统
当前,发展改革委、财政、住建、交通、水利和招投标管理等部门,都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化运转体系,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就必须有效地对这些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利用。因此,实现工程相关信息联网是非常有必要的。
探索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系统的联网,对于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时监控,发挥审计即时跟进、提前预警作用,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联网审计的发展。
4.3 建设规范统一的工程造价审计系统
工程造价审计系统是工程审计业务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工程造价审计系统对造价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方式等系统的、科学进行设计分析,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工作规则和相应的审计信息模型,按照统一的业务规范进行操作,对规范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造价审计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实施过程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工程造价审计系统与投资审计管理平台的对接是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关键节点。工程造价审计系统不仅是一款造价运算工具,而是一款网络化、平台化的动态造价管理系统。目前,主流的造价软件都采用C/S 即Client/Server(客户机/ 服务器)结构,而大多数投资审计管理平台采用B/S 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 服务器)结构。为实现工程造价审计系统和投资审计管理平台的无缝对接,工程造价审计系统须采用基于B/S 结构,以实现投资审计管理到工程造价审计实施过程的一体化。审计人员使用统一的造价系统,采用相同的审核对比模式,通过造价系统和管理平台的结合,实现计价、算量等过程的进度控制,把握工程审计过程中各个重要环节,不断收集、存储、处理大量数据,形成造价数据的经验积累。
4.4 建设强大的大数据分析系统
通过相关的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对不断积累形成的造价数据,进行技术分析,发现包含于造价数据中的相关规则规律,了解影响工程造价数据波动的原因,从而为政府在投资建设相关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提高工程管理的质量。与此同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促使审计人员从传统的关注造价数据发展到关注和报告某些工程造价风险因素,推动工程造价审计创新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是时代的要求,是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必须把握的环节。以信息化建设助力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模式的改进和优化,有效提升工程造价审计能力,推动审计工作不断发展,使建设工程造价审计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 吴强.试论信息化背景下工程造价审计策略[J].江西建材,2017(15):239+241.
[2] 申梅芳.信息化背景下的工程造价审计措施分析[J].科技展望,2015(8):20.
[3] 李斌.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信息化建设[J].四川建材,2014(3):276~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