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科中学学制改革的两难困境与趋势

2018-10-21 23:46宋国语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20期

宋国语

摘 要:德国文科中学(Gymnasium)作为德国普通中等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近年來在修业年限上经历了坎坷而波折的改革,先是从9年制缩短至8年制,又囿于改革后的各种问题,恢复为九年制。本文将对文科中学的历史沿革进行综述,梳理和分析两次学制年限的改革的背景、过程与结果,并透视当前德国文科中学学制多元化的局面和未来趋势。

关键词:德国教育 文科中学 学制改革

一、文科中学

文科中学(Gymnasium,也翻译成“文理中学”、“完全中学”或“古典中学”)是德国中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从创立之日直到今天,文科中学始终是德国主要的普通中等教育类型。

欲了解德国文科中学乃至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制度,有必要先分析其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文科中学历史悠久,第一所古典文科中学是由路德新教的著名教育家斯图谟(Johann Strum)创办的。1538年,斯图谟将斯特拉斯堡三所旧的拉丁文法学校合而为一,定名为古典文科中学。德国政治家、教育家洪堡在担任普鲁士公共教育部长时,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行强制性义务教育等现代改革,于1801年至1812年间对文科中学进行了改革,打破了古典文科中学拘泥于古典知识而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古典文科中学缩短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1872年,德国统一后颁布《普通教育法》,规定了德国官方的中学类型。一战溃败前后积聚的国内外矛盾导致德意志帝国的瓦解,新生的魏玛共和国在资产阶级民主浪潮中进行着文教的现代化改革。

二、更具竞争力——缩短学制的实验

(一)背景与目的

1.PISA结果与基础教育质量反思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基础教育都是12年制,修业年限为13年的文科中学本来被德国人视为德国基础教育高质量的标志,而且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然而,就在德国教育界官僚主义者认为“德国学校在世界比较中仍然领先”的时候,最近一些年,随着德国学生在国际学生成绩测验比较研究(主要为ITMS与PISA)中阅读和计算能力非常靠后的排名情况一再出现,德国学界和民间开始反思其文科中学的学制制度。

(二)与国际接轨,提高本国适龄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1.缩短学制的实践与结果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一系列国际教育大会的召开,现代教育理念引起了德国教育界,乃至全社的关注,德国陆续开展了有关问题的社会性讨论,作为教育改革的舆论准备。

1991-1992学年度,在巴登-符腾堡州有4所文科中学以双轨并行为原则,实验8年制文科中学,当时称之为“快速完全中学”,共有77名学生参加实验班。显然,这一届的改革实验周期是8年,即到1998-1999学年度。为了实现8年达到高中毕业,必须从5年级起重新编制教学计划,重新编写和设置教材内容,从根本上压缩教学计划,以完成与9年制时相同的教学内容、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由于国家对文科中学的毕业生有刚性需求,无论如何不能使通向文科中学毕业的难度增加,不能减少每年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数量, 国家贯通了各类中等教育之间的通道,在5年制实科中学初中毕业的学生,可以进人3年制职业完全中学,取得通向大学的资格证书。

三、减负与完全准备——恢复学制的呼声

学制改革后,反响并不如起初改革者们期待的那样理想。首先,学制时长的缩减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减少。德国文理中学的初级和高级阶段课程设置相当丰实,以巴伐利亚州为例,2012年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的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且外语学习在课程中地位重要,学生在五、六年级就必修外语课程,且还设有丰富的拓展视野和选修课程,可谓课业繁杂。而学时的缩短意味着,以前需要在 5-13 年级完成的教学任务必须在 5-12年级完成。这就意味着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延长,课业加重,难度提高。德国中学生每周的课程时间从以前的 30-33 小时增加到每周37小时。巴伐利亚州自实行8年制学制制度之后,出现了越来越多学生通不过毕业考试的现象,而黑森州则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前留级。而如果有更多的在校学生选择通过故意留级来延长在校时间和缓解学习压力,那么改革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与设定目标大相径庭。

四、不同视角的纷争——多元学制共存的现状

(一)学生的反响

学生作为改革的直接受众,对于学制改革的体验和感悟最具有参考意义。在德国,各洲学习改革实验的参与者多为实验班学生,他们不仅勤奋,而且充满热情。作为优秀生,他们对原9年制的学制已感到厌倦,希望利用节省出的一年时间,毕业后出国进修。而对于大多数的德国学生,尤其是一些文理中学中的资劣生或移民子女,文理中学的学习负担本身就重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即使通过努力进入大学,也未必能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工资薪酬未必高于实科中学或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学生的期待并不很高。而缩短时间意味着更重的学业压强,导致许多学生不能轻松适应。而是否能适应8年制的学制,取决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毅力、集中能力和智商,对少数不适应学习时间缩短的学生,学校应予以变通,而不是一味追求集体统一的高速进展。毕竟更为主要的是,教育并不是长板的选拔,而是关注短板和以人为本的事业。

(二)家长的意见

家长对于缩短完全中学学制的反应,有的集中于时间问题,即学时紧张、不够用;有的的则是关于学生学习的宽度和广度,即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质量。因此,有些家长愉悦地接受,有些家长则明确地拒绝。表示反对的家长主要认为,8年制压缩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难以适应。更重要的是,学时压缩意味着课外辅导的强度必须增大,孩子们没有课余时间,也缺少体验社会的机会,违反了智力卫生的要求。而也有家长认为,8年制意味着早点结束教育阶段,在孩子能够接受改革后教育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早一些踏入社会、自力更生也是很好的。

(三)学校的观点

改革实验校的校长认为,作为教育改革政策,变9年制为8年制完全中学是正确的,且建议高等学校必须与完中改制相衔接,重新设计大学学制和教学计划;但同时担心完中减少一年,主科质量会不会下降。为此,校长们主张对学时的压缩应该通过强化教学保证质量,而不是一味地倡导高速度。

而在实施了学制改革的学校里,则出现了许多教学和师生关系上的问题。首先,学制缩短导致了教学内容的缺失。由于学生在更少的时间里需要接受更多学科的知识,并且需要应对各种测试,教师们不得不删减许多实质性的知识,而逐渐倾向于以帮助学生通过考试为目标,即应试趋向加强,实用趋向减弱。其次,由于新课程的引进,加上缺乏系统的教学大纲,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或者内容互相重叠,课程体系混乱,导致教师备课和学生接受课程都有障碍,师生不得不在对课程的磨合中进行教学。也许有些人认为更加紧密的课程会拉近师生的交往,但事实完全相反,高强度的课程在弱化师生的课余交流之外也使得师生关系更加紧张。

五、学制改革何去何从?

总体来说,德国社会各界对学制改革意见不一,目前阶段很难形成统一性的意见,而难以形成统一决策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整个联邦德国不存在一个整体有效的基本教育法,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主权在各洲,而各州之间以及各州与联邦之间的教育矛盾与合作是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进行调解,其任务是“讨论跨地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政策事务,旨在形成共同的意志和代表共同的愿望”。合理的利益权衡和审慎改革有利于政策和制度的健康发展,但复杂交缠的学制制度也着实形成了繁杂的局面。目前来看,在争取联邦各洲通行统一的中等教育学制的基础上,允许各洲根据实际情况和居民意向来决定使用何种学制年限才是最为可行的方案。

以上由文科中学学制改革延伸的研究内容虽则与本课题无关,但却呈现出了多维体察的必要性,以及对德国文科中学学制改革的全面考虑,德国文科中学的学制改革绝对不是隔离和独立于其他方面改革的孤岛,而是与其相互勾连,概而言之,德国文科中学的学制调整与改革根源于德国长期以來的教育发展,而改革本身也势必对教育整体产生深远影响。学制的“八九之争”,也体现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做出的反应和调节模式,更重要的是,当中国正在讨论如何让课程丰富多样化以及不断拓展教育的类型时,德国却在讨论如何统一中等教育的学制,如此可见,通用或具备普适性的教育制度并不确切存在,而每种教育制度和现状都是受其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和社会现状深深影响的,在讨论时,应当保持客观性和批判的思维,这也是比较教育研究所必须遵循以及洞察教育问题和现状所必备的方法与态度。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孙祖复.战后德国教育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1995.

[2]秦琳.德国基础教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3]李昌芳,梁翠英.当今德国教育概览[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