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改工作的全面开展,高校各专业学科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近年来开设的一个新学科,由于发展历程较短等方面的原因,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说明了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最后重点指出了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针对我国当前国情开设的新专业,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师资团队都是自创进行,没有相近的借鉴可供参考。这种自创性难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何面对这一情况成为高校当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对于各高校而言,唯一的出路是以市场为导向,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目标进行深层次分析与定位,依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程序,才能有效探寻出符合国情、符合院校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筑路径。
1 明确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1.1 一般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倾向政府、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单位的管理人才。人才具有多学科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本职岗位上不断创新开拓,在职业道德、职业职责的支撑下,将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学校理论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去,从而实现上下齐心,共同管理公共事业的真正目的。同时,管理人才能够起草、落实、沟通、传达、正确解读相关政策,人百姓谋福利。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般培养目标是培养全新的创新型综合人才。
1.2 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全国各地方特色不同,公共事业内容也有所区别。高校在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突出地域性,才能更好地为地方培养懂民俗、解民风、会管理的高级人才。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将地方民风和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使管理专业人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和守护者,而不是一谓地改革与发展,弃民族特色而不顾。这种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区域保护性,能够给本地优秀学生提供更大的上岗优势。
2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2.1 遵循社会发展原则
发展观一直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偏离了发展观,专业发展就毫无意义可言。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本着这一原则,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才能符合社会需要、符合院校发展需要。
2.2 遵循地方特色原则
高校开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以地方需求为主,服务地方是高校专业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特色特色为主,将地方民俗、文化、经济、政治等作为教学的支撑条件。同时,这种以地方为原则的课程还可以平衡师资力量的不足,结合地域特性,开设地方实训基地,培养的人才更适合地方公共事业管理,能够引领地方特色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2.3 遵循学有所用原则
传统教育具有学科广、内容杂、理论繁多、抽象难理解的特点,使得学生兴趣调动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吸取传统教育的教训,新兴的公共事业管事专业课程设置要切合实际,以学有所用为原则,才能精减不必要的抽象理论和内容,将具体而参与性高的实践课程融入其中,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理论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开发,在实际工作中思维更加敏捷,能夠更好的完成公共事业管理任务。
3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3.1 基础技能课程方面
课程设置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如马列、毛思、邓论外,要将重点放在基础技能的培养上,保证学生管理公共事业能够得心应手。因此,基础技能课程要占据1/5比例。课程主要以现代化的管理技能学习为主,如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软件应用技术、英语口语表达及写作技能、演讲与写作技能、文艺表演技能、压力分散技能等等。这些基础技能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而言,是工作中运用比例最高的技能,需要在高校学习中打好基础,加深运用,才能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思维活跃,沟通顺畅,表达到位,从而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3.2 专业基础课程方面
专业基础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是学生从事管理事务的理论基石,对学生日后的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承接作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占有1/5的比例。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脱离了枯燥的演讲教学模式,在专业基础教学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案例、实例、情景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基础课程上,通过眼球的刺激,听觉的刺激,触觉的刺激等,将基础课教学变成学生兴趣的集中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才能变强制教学为兴趣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3 专业核心课程方面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精髓,是学生技能提升、应用创新的源泉。因此,核心课程应设置3/10比例。专业核心课程不同于专业基础课,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等,使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公共事业涉及的各方面都了如指掌,能够做到管理创新。
3.4 实践课程方面
实践课程是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课程设置3/10比例。这种重实践的专业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更好的服务公共事业,避免到岗后理论过硬,技能平平现象的发生。实践课主要有见习和实习两大模块。前者既可以自行安排到公共事业相关单位去实践,也可以由学校组织情景教学实现实践运用,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体悟管理和发掘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是到岗真正实践,将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两者实践都要与学分考核相关联,提高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实现双方选择的目的。当学生和用人单位达成一致,学生可以毕业直接就业到岗;如果双方均不认可,学生需要回校继续深造,寻找更好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徐金燕.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3).
[2]罗文宝.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技经济市场,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