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倭寇性质

2018-10-21 13:48刘耀东
文存阅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明朝倭寇高丽

刘耀东

摘要:倭寇一词是出现于中国与朝鲜半岛历史文献中的一个名词。一般指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的前期倭寇与十六世纪的后期倭寇。前期倭寇主要是以当时处于朝鲜半岛的高丽朝为目标进行掠夺的倭人倭寇,后期倭寇是以当时中国东南沿海为目标入侵劫掠的倭人倭寇,及明朝部分海盗商人诈为倭寇的假倭。本文就前期倭寇和后期倭寇的构成人员做出浅析,进而对倭寇的性质加以区别同时论述其在不同时期的特殊性,为东亚各国的友好往来提供更好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明朝;高丽;日本;倭寇

倭寇一词是出现于中国与朝鲜半岛文献中的名词,日本文献中是无从见到的。它的原意是指日本贼寇,但是由于它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被广泛的使用,导致人们很难了解“倭寇”这一名词的实质。而一般意义来说的倭寇,是指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的前期倭寇与十六世纪的后期倭寇。

由于倭寇的活动是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要目标,以当时东亚各国国情为基础产生及发展的,倭寇的行为在中国、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等东亚地区留下了诸多的痕迹和影响,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历史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倭寇的构成、性质加以分析,这对倭寇问题的研究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也对了解三国之间的历史往来具有深远意义。

一、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贼寇劫掠性质的倭寇

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的倭寇,在史学界通常称之为“前期倭寇”。前期倭寇的劫掠是以朝鲜半岛地区为目标展开的,他们抢夺、掠劫,甚至劫掠朝鲜半岛百姓,成为当时高丽王朝的最大祸患之一。

关于倭寇在高丽的贼寇活动,在《高丽史》等高丽史书上均有所见。1350年,《高丽史》中记载,“二月,倭寇固城·竹枺·巨济,合浦千户崔禅,都领梁琯等,战破之,斩获三百馀级,倭寇之侵始此”。[1]看高丽史史料,不难发现,1350年以后倭寇活动的次数确实在急剧增加。继高丽忠定王之后的恭愍王时期(1352—1374年),更是倭寇活动的大规模化时期。

回顾这一时期的历史,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国内动荡不安、政局不稳、南北动乱、战争兴起的局势下。在这样的混乱中,由于生活所迫,出现了由下层破产武士、贫困农渔民、守护僧侣等组成的规模庞大的海贼群。他们横行于日本列岛西南部,成群结队地侵袭高丽朝的边境,成为当时《高丽史》中记载的倭患。

日方的史书记载中也不缺乏关于倭寇的记录。《祢寝之书》记载:“当国恶党人等,渡高丽致狼藉由事……。”其他日本史书中对此亦毫不讳言,“四十余年间,本朝大乱,外国亦宁。乘此动乱,盗贼蜂起……最后,盗贼备置数舟,拥向元朝、高丽之港口,码头、劫掠……元朝三韩之吏民,为防此寇而内迁,各国濒海群县,已荒无人烟。”显而易见,从上述所举日方文献记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倭人倭寇”即倭寇在半岛的倭寇行径是确实存在的。

学界普遍认为,此时的倭寇,主要构成是在日本国内因内战战败而丧失军职的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武士,他们以对马岛、北九州的松浦和濑户内海为据点长期侵扰朝鲜半岛,成为主要倭患。对此史料记载“通信使朴瑞生具可行事件以启……倭贼常侵略我国,虏我人民,以为奴婢,或转卖远国,俾不永还,其父兄、子弟,痛心切齿,而未得报仇者,几何人乎?臣等之行,每泊舟处,被虏之人,争欲逃来,以其主枷锁坚囚未果,诚可愍也。日本人多食少,多卖奴婢,或窃人子弟卖之,滔滔皆是。”[2]总之,前期倭寇的构成是倭人倭寇及他们的杀人、放火、掳掠粮食及人口的贼寇行为,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然而,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史学界中,部分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怀疑,甚至有人认定“前期倭寇的主力乃是朝鲜人”。[3]“这一时期的假倭是在当时参与到倭寇活动中的从事海盗活动的高丽本土贱民。”日本学者田中健夫提出,“据《高丽史》记载,辛禑王八年四月,骚扰宁海的倭寇原来是禾尺相聚,诈称倭贼”[4],认为倭寇原来是禾尺相聚。学者高桥公明提出,15世纪后半期在朝鲜半岛南部所出没之“水贼”多是与倭寇关系密切的济州岛海民,从而设定了与倭人倭寇有联系的“朝鲜倭寇”的存在。[5]学者村井章介由此则进一步设定了“以济州岛流移民为主力,由对马岛倭寇参与的“前期倭寇世界”。”[6]

对此,笔者不能同意上述日本学者的观点。首先,关于田中健夫书中所引《高丽史》记载,在原书中记载为,“禾尺才人不事耕种,坐食民租,无恒产而无恒心,相聚山谷,诈称倭贼,其势可畏,不可不早图之。”[7]这是高丽大司宪赵浚在1388年论时弊时所言。这里确实提到了有“禾尺才人”诈称倭寇,但除此条之外,高丽史籍中却再无对“禾尺才人”行寇的任何记载。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当时赵浚的上书背景看到,赵浚此言是为了让高丽朝重视对百姓刑法的完善而提出的个人观点,这并不能成为高丽贱民行寇的事实依据。另外,我们从行寇性质上看,高丽下层“贼民”乘高丽末期社会动乱和倭寇的大肆侵寇之机“诈称倭贼”与“骚扰宁海的倭寇原来是禾尺相聚,诈称倭贼”的观点之间是实在难以找到逻辑上的联系点。其次,对于倭寇的行径,《高丽史》中明文记载:“恭愍王十五年(1366)四月,倭屠乔桐,留屯不去,京城大震。”。[8]以上史料证实了“倭寇每到高丽一地,则庐舍尽焚。”[9]倭寇的行径从根本就与所谓“水贼”不同,而由此而联想的“朝鲜(高丽)倭寇”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时,关于“济州岛流民为主力”和倭寇联合,这在“前期倭寇”的相关史料中也從未见过类似的记载。所以,笔者认为前期倭寇中的“假倭”之说是不存在。

总而言之,前期倭寇乃是由破产武士、贫困民等倭人构成的真倭这是我们应要明确的。因为,这是在高丽及日本史料中均有记载的史实。而对于前期倭寇的性质,自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倭人倭寇的行为可以说是惨无人道的,倭寇的掠夺物,从大都集中在“谷物和衣食资生之具”到后来发展到“窃人子弟卖之”[10]甚至据《高丽史》所记,倭寇侵略,所至“妇女婴孩,屠杀无遗。”由此可以看出倭人倭寇对高丽朝采取的不择手段的抢夺、掠劫,甚至抢掠高丽著民,这是野蛮而残忍的。十四到十五世纪的倭寇是带有浓厚贼寇劫掠性质的倭人倭寇。

二、十六世纪的真假混合型倭寇

相对于前期倭寇,学界又将十六世纪的倭寇划分到后期倭寇之中。在十六世纪后期倭寇的史料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名称来称呼后期倭寇,例如真倭、从倭、伪倭、倭贼、荒夷等。日本学者石原道博精心搜集中国史籍中关于倭寇的称谓,发现共有二百一十六种不同结果,可见后期倭寇的成分之复杂。

进入十六世纪后,随着日本国内战争加剧,而以继续从事倭寇活动的战败日本武士、浪人为组成核心的倭人倭寇是真实存在的。“倭贼三千余人寇昌国卫爵溪千户所,攻城。城上矢石击之,贼死伤者众,遂退走至楚门千户所。备倭指挥佥事周荣率兵追之,贼被杀及溺死者无算。”[11]这些武士和浪人先在海上杀人越货,大获其利,从而招引更多的武士、浪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从海上掠夺延伸到掠夺内陆,从规模较小到大规模进行,并与海盗商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以武士浪人、日本海盗商人组成的武装侵略集团,这是此时的倭人倭寇代表。

关于十六世纪倭寇的来源,郑若曾记载,“向之入寇者,萨摩、肥后、长门三州之人居多。其次,则大两、筑前、筑后、博多、日向、摄摩、津州、纪伊、种岛,而丰前、丰后、和泉之人间亦有之。”[12]对于倭寇的行经,史书中记载“贼攻苏郡,至西关大肆焚劫,大家小户尽遭残破,烟火七昼夜不绝,西关民居仅存四、五,比之前年东关之灾尤加数倍。各乡村镇,无处不到,即如前年故智,皆三、四十人作一伙,肆行无惮,杀掳更酷,劫掠财物,虽小不遗。”[13]“拓林贼攻仅距二十五里之青村,军民死者几二千余,劫财掳妇女即归巢穴。”[14]又如“犯湖州市,大肆毁虐,……,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里集货千船。”[15]这几则史料把侵寇的劫掠、烧杀、掳妇等情况具体地反映出来,事实上,他们的行为就是带有野蛮性的贼寇劫掠。

对于这个时期的假倭问题,明朝一般认为真倭为日本人,假倭为中国人。然而这是一个需要考证的问题。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为防沿海余党势力与海盗滋扰,便下令实施自元朝开始的海禁政策。1521年,葡萄牙人在沒有被许可能与中国正式进行贸易时,就与中国商人和琉球商人私自进行贸易。1540年,许栋兄弟占据双屿,和葡萄牙人进行大规模的走私贸易。之后除了许栋兄弟外,还有金子老、李光头、王直、萧显等人。双屿的走私贸易初期是比较平和的进行,之后由于贸易者之间经常发生的贸易纠纷,进而产生了杀伤事件,甚至演变成是和日本倭寇一起进行的海盗活动。他们逐渐发生由商人到倭寇的转变,与倭寇合流成为倭寇组成中的海盗假倭。

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巡抚朱纨遣都指挥卢镗、海道副使魏一恭等进攻双屿港,官兵以木石填塞双屿港口。双屿港废弃,李光头、许栋等人被捕,这使得王直成为了走私贸易中的首领,王直亦有写为汪直的,本名锃,他是与日本倭寇关系最深的人物,双屿港被捣毁后,王直到日本五岛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在松浦隆信的劝诱下于平户修建了住所,被称为徽王。1552年,王直吞并了在浙江活动的福建海盗首领陈思盼,壮大自己实力,协助官府剿灭海盗,企图确立自己“海上霸主”地位,并试图在舟山沥港重建双屿港的繁华。王直又与倭寇合流,引导倭寇,使得倭寇势力十分猖獗,掠夺屡屡得逞。史料中对此记载,“岛寇迭侵,乡民警散,嗜利无赖之徒,乘机作窃,或许为海寇,或伴为探访,巧便而动,四散为害,不可踪影。”[16]可见这些商人为了利益,在倭寇作乱时期,被统称为倭寇。

此时史料记载中,不难发现其中涉及到真倭的数量,真倭与假倭的比例,真倭的作用等问题较多。对于真倭与假倭的比例,大多引用尚书郑晓所言,“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17]对此,不可否认,但亦不可由此而认为后期倭寇是以中国人为主导的。我们应看这些假倭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活动的,在倭寇活动中充当了什么角色。首先,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地区后,大略良民,胁迫从倭。记载是“贼未至皆良民,贼已至皆奸民。”[18]其次,关于假倭充当的角色,据载“但来打劫俱是漳州人指引,船中俱由倭子做主。”[19]可见,假倭中从倭主要是指引道路之用,实际上贼寇活动是由倭人倭寇做主的。再次,关于数量记载,我们能从中发现记载主要根据剿倭将领如赵文华、胡宗宪等的报告,但为了剿倭功绩,这些数字不免有得偏失。这以嘉靖三十五年三月徐海拥倭奴入寇松、嘉一带为例,曾督军于浙的范表记为徐海拥倭奴“十余万”寇松、嘉诸郡。[20]而目睹此次倭寇行动的茅坤记为:徐海拥倭奴四股入寇,其余三股各约“数千”,徐海“自拥部下万余人”。

最后,判断倭寇性质的重要依据是他们的行径。后期倭寇主要以明朝的东南沿海地区为目标,他们的行径,史料之中多见详细记载。如“犯苏门,焚掠数日,载辎重百余舟。”又如“洪泽珍党引倭入寇闽省下诸郡及诸乡井,……,男、妇被杀掳无虑数千人。儿童之韶秀者,“虽数十百金往赎,不与也””再如,“倭奴入桃渚,犯大嵩,劫仓库,焚室庐,驱掠蒸庶,积骸如陵,流血成榖。婴儿缚之竿柱,沃以沸汤,视其啼号为笑乐。捕得孕妇,与其侪忖度男女,剔视之以中否为胜负,负者饮酒。荒淫秽恶,至不可言。民之少壮与粟帛,席卷归巢。城野萧条,过者陨涕。”可见,后期倭寇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的是毫无人性的劫掠,烧杀,甚至掠夺妇孺,其性质早以超出了所谓走私贸易的范围,而转变为赤裸裸的掠劫,甚至完全属外来势力的侵略问题。

综上所述,十四到十五世纪的前期倭寇性质单一,成分明确,前期倭寇是带有浓厚贼寇性质的日本倭寇与其寇盗行为;十六世纪的倭

(下转167页)

(上接169页)

寇性质就显得较为复杂,后期倭寇主要还是日本倭寇和海贼这些真倭,但包含了部分的中国走私商人的假倭。后期倭寇中的真倭是在当时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灭绝人性的劫掠,烧杀,甚至掠夺妇孺行为的入侵倭寇及其劫掠活动,假倭是具有亦商亦盗性质的充当指引者和附庸的不法商人,这是十六世纪后期倭寇所具有的特殊性,要认识到这些假倭者只是助长劫掠范围的扩大和增加劫掠的深度而已,如果认为假倭是后期倭寇的主力将会抹杀倭寇对明朝的掠夺入侵这一铁的事实。

倭寇给东亚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给各国造成的深重影响,这是历史的伤痛。他们为了谋求更多的白银等财富,恃其武力,抢劫掳掠,他们的掠夺行为使朝鲜半岛、中国沿海地区的商旅百姓深受危害。因此,加强对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倭寇的性质的深入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这将为东亚各国的友好往来提供更好的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1]《高丽史》卷三七,世家第三七,《忠定王世家》。

[2]《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卷46,十一年十二月乙亥条。

[3]【日】村井章介:《亚洲中的中世日本》校仓书房,1991年。

[4]【日】田中健夫:《倭寇—海上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5]【日】高桥公明:《中世东亚海域上的海民与交流—以济州岛为中心》,《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丛》,《史学》33号,1987年。

[6]【日】村井章介:《亚洲中的中世日本》,校仓书房,1991年。

[7]《高丽史》卷118、列传31、赵浚。

[8]《高丽史》卷41《恭愍王世家》,十五年五月乙巳条。

[9]陈尚胜,《东亚海域前期倭寇与朝贡体系的防控功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

[10]《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卷46,十一年十二月乙亥条。

[11]《明太宗实录》卷一三六,永乐十一年正月辛丑条,第1658页。

[12]郑若曾:《郑开阳杂著》卷四。

[13]徐宗鲁,《松寇纪略》,《玄览堂丛书续集》,卷十五。

[14]徐宗鲁,《松寇纪略》,《玄览堂丛书续集》,卷十五。

[15]《倭变事略》,转引自田培栋:《明代后期海外贸易研究》,页53。

[16]钱薇,《承启堂稿》,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

[17]郑晓:《郑晓吾学编》,《玄览堂丛书续集》卷十八。

[18]《虔台倭纂》上,《玄览堂丛书续集》卷十七。

[19]赵文华:《嘉靖平倭袛役纪略.贼情疏》。

[20]范表:《海寇议后》,《玄览堂丛书续集》卷15。

猜你喜欢
明朝倭寇高丽
看牙记
《简易方程》思维导图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高丽莉作品赏析
明代中日堪合贸易终止原因刍议
试论明朝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政策和制度原因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试析播州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新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