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伦渊
摘 要:本文针对该标段的工程地质以及管线的基础状况,拟定下穿源水管的施工总体方案以及隧道结构设计,同时,在下穿源水管的时候,对管线以及隧道交叉区段影响范围内,进行拱顶沉降、周边收敛以及管线沉降监测,最终将监测结果反馈于施工,从而,从而得出采取该方案,可以安全下穿源水管。
关键词:源水管;下穿;监控量测;浅埋地段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概况
本标段南北主线隧道为分离式三车道隧道,在深圳水库主大坝下游约200m,呈大角度80~90°斜交下穿源水管,交叉里程分别为南主线NXK1+893.4桩号。下穿处隧道均为浅埋,围岩级别均为Ⅴ级,隧道埋深为17.53m,与源水管之间最小净距为13.6m。
1.2 源水管概况
隧道下穿源水管段修建约30年前,为无压管道。采用拱涵断面,净空尺寸为3.6m(宽)*4.6m(高),边墙为40Cm厚现浇钢筋砼,拱部一般段为20cm厚钢筋砼预制板,过公路段为40cm厚钢筋砼现浇板,拱顶以上设计覆土1.0m以上(抗浮要求)。该拱涵结构缝宽10mm,缝中埋设“U”形铜片止水带,三油两毡填缝。据《水工建筑物止水带技术规范》DL/T5215-2005规定,接缝处剪切位移限值≤24mm。
据源水管相关资料显示,源水管道基础大部分置于砂卵石层,部分置于全风化岩层,局部在强风化岩层上,其容许承载力[R]=150~400KPa,摩察系数F=0.25~0.40。
2 下穿施工方案
2.1 隧道结构设计
隧道下穿(砼拱涵)地段围岩级别均为V级,管底部分地段经过F10-4断层。施工方法拟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洞身衬砌采用复合式衬砌辅以超前支护措施设计如下:
1)超前支护措施。超前支护采用周边帷幕注浆+∮50超前小导管。周边帷幕注浆范围为洞身开挖轮廓线以外6m(全环),孔径采用∮115,以隧道轴线为中心伞状布置,间距75cm,计5环;注浆采用单液浆(水灰比1:1),扩散半径为2m,初压0.5~1.0MPa,终压2.0 MPa。∮50超前小导管沿拱部150°范围布设,长4.5m,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1.8m; 注浆采用单液浆(水灰比1:1),初压0.5,终压1.0 MPa。
2)复合式衬砌设计。复合式衬砌采用S5w类型,由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组成。初期支护采用系统锚杆+双层钢筋网+型钢拱架+ C30喷射砼结构(厚30Cm),二次衬砌采用70Cm厚C35(防水P10)钢筋砼结构。
2.2 施工总体方案
源水管极其重要,保护要求高(剪切位移限值≤24mm)。隧道下穿地段施工方案主要考虑:控制隧道拱部沉降,防止沉降超限波及到管造成結构(拱涵)破坏。初步拟定下沉控制区域为交界面前后各30m(2倍开挖洞宽)。根据上述隧道下穿平面位置关系、围岩地质条件、管(砼拱涵)结构现况,以及隧道结构设计参数,综合以上因素拟定施工总体方案如下:
首先施作超前支护措施,达到设计效果后;V级地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行施工,控制区域循环进尺为0.6m(1榀钢架间距),V级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及时封闭成环,抑制拱部下沉;二衬紧跟开挖面(30~50m),采用模板台车(长L=12m)拱墙一次性浇筑成型。交界面前后各30m加强洞内和地表沉降、50m加强震速监测,及时反馈信息指导设计和施工。
3 监测结果反馈
3.1 洞内拱顶沉降(管线下方)
4 结语
综上,从监测数据的结果可以看出,洞内该断面(NXK1+896)的初期支护的拱顶沉降累计变形量为4.9mm;周边收敛的累计收敛值为2.2mm;管涵(源水管)的累计沉降量为180mm,因此,可以看出本工程的浅埋地段上方距离较近的拱涵,采用上述的施工工法,能够很好的控制洞内的初期支护以及管线的变形,从而得出采取该方案,可以安全下穿源水管。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4]本标段施工图第三册:隧道工程(工程编号:2008区231).
[5]本标段岩土工程专项补充勘察报告(编号:190123-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