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杰
摘 要:我国建筑工程规模日益庞大,建筑工程质量因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大众的关注,结构的质量尤其受到广泛的重视。混凝土是房屋建筑工程结构中主要应用的材料之一,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对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很大,因此要注重混凝土工程质量,以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1 引言
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问题,在混凝土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和施工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原材料不合格、配合设计不合理、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不严、工序不合理、施工人员经验不足都是可能造成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原因。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混凝土工程从出厂前和出厂后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2 混凝土出厂前的质量控制
目前建筑工程现场搅拌混凝土基本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普遍使用的商品混凝土,由混凝土专业公司供货,工程建设即使不直接采购混凝土的原材料,对其原材料的来源也要进行有效的追溯。事实证明,混凝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因此对原材料的把控是混凝土施工中的第一步,混凝土公司选购的混凝土原材料(砂、石、外加剂等)的质量、混凝土公司配合比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产出的混凝土质量。控制好混凝土的原材料的质量,实际上是控制了混凝土质量的源头。
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首先混凝土公司在选择水泥、砂石等原材料时,必须选择来源可靠的原材料,并对原材料的产地、质量等进行追踪,并定期和不定期对原材料的合格证明进行抽查,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使用。其次,要加强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严格按配合比投料的控制。
2.1 水泥的质量控制
水泥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主要有水泥的品种、标号和水泥的贮存条件等方面。不同品种水泥诸如: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其性能也有各有不同,要根据工程实际和混凝土所处环境选择适合品种的水泥。另外,水泥标号的选择应满足技术要求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如高标号混凝土使用低标号水泥配制,即使水泥用量很多,却难以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要求,也不经济。反之如以高标号水泥配制低强度混凝土,由于水灰比大,水泥用量少,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不好,混凝土质量同样得不到保证。要选用信誉好的厂家的水泥,以确保水泥质量。水泥进场后,需立即查验其出厂检验报告,然后对按要求对水泥做安定性和强度等指标进行复检,检验报告出来后方可使用。水泥进场后贮存期不宜过长,一般在3个月以内,超过3个月时应复检,并按试验结果的实际标号降级使用。另外,不同批次的水泥禁止混用。
2.2 砂的质量控制
砂在混凝土中充当细骨料,一般使用粒径在0.5~5mm之间的天然中砂,按来源分为河砂、海砂及山砂三种,我们通常优先选用其中质量最好的河砂。砂的质量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①砂的级配,这对于混凝土强度很关键,良好级配的砂的总空隙率最小,用于填充这些空隙所需要的水泥浆越少,在达到混凝土预定强度的前提下,使用的水泥量最少。②砂的粗细,这与混凝土性能密切相关,在用砂量相同的情况下,砂越细其总表面积越大,在拌制混凝土时,用来包裹砂粒表面的水泥浆越多,粗砂则反之,粗砂拌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差。③砂的含泥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混凝土质量,过高的含泥量,会对水泥与砂(石子)的粘结产生严重影响,造成混凝土强度降低,还增加混凝土拌和的用水量,增大混凝土的收缩率,使混凝土裂缝加大,降低混凝土抗冻性和抗渗性,故砂的含泥量危害混凝土质量,需严格控制。
2.3 石子的质量控制
石子是组成混凝土的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碎石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超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严重腐蚀环境条件下不宜超过1/2),同时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碎石应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且其松散堆积密度应大于1500kg/m3、紧密孔隙率宜小于40%、吸水率应小于2%(用于干湿交替或冻融循环环境下的混凝土应小于1%)。碎石粗骨料强度应采用岩石抗压强度表示,且岩石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应不小于1.5,碎石强度可用压碎指标值进行控制,其压碎指标应符合相关要求。
2.4 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混凝土公司作为混凝土生产单位,在取得需方订单后,应按照施工图纸中各种不同标号混凝土进行不同的配合比设计,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配合比设计的材料用量投料,方可保证混凝土达到预定的标号。作为混凝土采购方的施工单位,有权也有责任对混凝土的下料过程进行监控,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抽查,督促其严格按配合比下料,确保混凝土出厂质量。
3 混凝土出厂后的质量控制
3.1 混凝土的运输
施工单位在选择混凝土供货单位时,要考虑混凝土运距不宜过远,尽量减少运输时间,使混凝土在初凝之前送至建筑工地,现场施工组织要科学合理,根据现场浇筑速度及时调整混凝土生产出厂速度,避免混凝土浇筑长时间停顿而造成混凝土在现场滞留时间过长,保证入槽混凝土的质量。
3.2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除原材料质量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外,在施工中包括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和成品保护对混凝土的质量也很关键,同样需要重视。
3.2.1 混凝土浇捣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捣时,振动棒要快插慢拔,以避免在混凝土中留下孔洞,插点分布要均匀(距离在300~400mm之间,为振动棒的半径的8~10倍),勿漏振,且振动边界要相互搭接,振捣时间每点保持在20~30秒为宜,使混凝土达到不下沉、不冒气泡、不泛浆的状态,方可认为已达到振捣密实状态。
浇捣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间距和保护层厚度不受影响,浇捣过程中需加强检查,遇钢筋密集部位,应及时通知混凝土公司调整石子粒径,选用适当的、粒径较小的石子,粒径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撞击钢筋,人员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安排钢筋工整改,使钢筋归位。
3.2.2 混凝土养护和成品保护
混凝土浇注后应严格进行浇水养护,养护的原则是:必须使混凝土持续保持湿润,更有效的方法是采用麻袋等保水物质覆盖并浇水进行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達到一定的强度时进行;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避免过早拆模和用力过猛,碰坏混凝土棱角。
在寒冷地区冬季施工,混凝土浇捣后要防止其早期受冻。普通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方可抗冻,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方可抗冻。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土试块,并加强对混凝土试块的管理和养护。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测定,以28天强度等级为准,为保证施工质量,调整工程进度,应留置同条件养护试块,以便根据混凝土龄期确定强度等级增长,以证明其实际混凝土质量状况。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取芯法等)检测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进行结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由专业机构出具处理方案,按方案实施加固或补强。
4 结束语
总之,作为现代建筑工程关键环节的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出现非常频繁,对混凝土质量控制,必须通过从出厂前的原材料、配合比和出厂后运输、施工过程、养护和成品保护各环节等环节进行控制,方可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