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举 毕振荣 秦凤贤
摘要:随着留守儿童的比例越来越大,凸显出的问题日益显著,本文以吉林省农安县永安乡30名留守儿童为案例,分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一方、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情绪方面、学业方面及人际交往方面,分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性分析,并提出提升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性;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选择的30名留守儿童,在年龄结构、父母受教育情况、寄养人年龄结构及受教育情况,具体如下表
经过分析样本数据得出,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比例较高,由92.5%比例由(外)祖父母进行监护,(外)祖父母的平均年龄达到59.5岁,受教育情况调查中初中以下文化占比为70.8%,在样本调查区域内,监护人—(外)祖父母的年龄偏大,而且受教育程度偏低,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等方面均较弱,导致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性较差。
二、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性分析
1.教育单一方面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予父母生活在一起,监护人(外)祖父母的平均年龄又较大,受教育程度低,观念更新慢,客观上对留守儿童疏于管教或管教不严,有的甚至是纵容。
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由于监护人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限制,决定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受限,不积极参加家长会,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学校的一系列思想教育要求置之不理,或者无法配合英语等老师进行家庭作业的监督及检查等。
2.心理和情绪方面
本研究以30个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情绪的学校适应性方面来看,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父母的关爱缺失,使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不良情绪问题无法排解,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孤独感强烈及无助感上升,在综合分析调查数据可以得出,留守儿童觉得在班上被孤立的占比为76.67%、考试时常常感到很紧张的占比为66.67%、认为自己一无所长的占比为63.33%,综合以上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情绪上大部分都表现不佳。
3.学业方面
本研究以30个的留守儿童的学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疏于对孩子学习的引导和管教,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等引导,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业方面产生自控能力差、学习兴趣低、学习自卑等不利于留守儿童学校的学业适应。在综合分析调查数据可以得出,留守儿童上课迟到率占总迟到率的比例为60%,上课不专心听讲占总比例的50%,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的占比为50%,综合以上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迟到率方面占比较高。
4.人际关系方面
本研究以30个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由于留守儿童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自身的行为发展较不稳定,在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引导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方面缺乏一定的安全感,较为不善于与人交往,性格较为内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与同伴、长辈之间的关系。在学校人际关系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综合分析调查数据可以得出,留守儿童觉得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沟通的占比为63.33%、经常和同学吵架的占比为40%、愿意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或玩耍的占比为26.67%,表明留守儿童在学校人机关系适应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三、提升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性建议
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对留守儿童来说,定期开展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开通亲情热线,开通网络视频电话,让孩子每天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而且家长通过和学校、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做好及时沟通。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通亲情热线,每周至少与留守儿童家長通话一次。
2.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在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家长远离孩子时,学校更应该扮演孩子第二个家的角色,主动承担起更多的教育义务。考察借鉴留守儿童教育做的好的经验,定期组织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参观学习,提升乡村教师整体水平。
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
在社会大环境日趋完善的制度保障下,逐步消除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的障碍,有计划的实施安排入学,重点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要求留守儿童尽可能实施寄宿制,统一管理,培养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老师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变化。
总结:本文以吉林省农安县永安乡30名留守儿童为案例,进行了综合的统计分析,分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性分析,并提出提升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陈蕾.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性比较[D].安徽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张举(1965年—),男,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秦凤贤(通讯作者)(1980年—),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