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与训练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培智学校更是如此。我们应透彻理解朗读指导与训练的作用,不断拓展指导和训练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作用及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育智、育能因素,引导、启发学生探讨知识的来龙去脉,追根湖源,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这方面的因素很多,要使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四导”:
一、从直观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求真理
对于教材中一些将直观的结论进行科学性论证的知识(尤其是几何定理性质的教学会经常遇到),在教学中我们应想办法让学生与教具直接接触,或由学生主动动手做模型、做实验,按教师要求从外形上通过观察和实测的方法,由学生根据观察和实测的结果说说看法,接着再引导学生对家比较一致的看法进行讨论,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中的定理、法则等初步论证,证实自己看法的正确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求真知,把直接感知提高到理性认知的能力。如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似三角形性質”等内容的教学,在揭示结论之前,可让学生先进行拼图,观察拼图结果,根据结果分析归纳,在初步得出结论后再呈献给学生,这种根据直观印猜想到的、而非理性推导出的结论是否都是完全正确的呢?显然不是的,还需要用数学原理进行逻辑的论证。当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科学求证之后,肯定了命题的正确性,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最好。
直观的东西学生看得真,印象深,有时瞬间能给学生带来直接的感知。但数学中的直观不同于语文中的直观,语文中的直观在于使描写的人、景、物形象化,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感染人,而数学中的直观在于通过察其形、观其状,初步获得数学结论,为接下来的验证、推理做好铺垫。
二、从特殊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讨一般规律
教材中有些知识,是人们首先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从中找出联系,深化、总结、概括,内化到一般,再把所得的结论外化成普遍性的理论的。对这类知识点的教学,适合采取一些疏导手段,化大为小,逐步剖析,变难为易,使学习的内容具备最有效的挑战性。在教师提出将要探究的知识点后,不一定马上教学生阅读教材先行自学,因为有些数学知识是抽象、难懂的,如果学习过程过于简单直接,很容易导致学生遇难而退。这是可引导学生从特殊的、易感知的、且熟悉的内容入手分析,找到入门的方法,然后一步步思考,逐步深入,总结出一般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渐进性地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实践表明,知识体系内部是有规律的,我们只有带领学生步步遵循,才能有序前行。
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常常是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循环往复,不断向前的,每一循环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如果注重利用某种图形的特殊情况来导出命题,常常会给学生创设一种引发数学猜想、促进学生思维的情境模式。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先让学生画一个锐角三角形,接着取其任意两边的中点,连接这两点得中位线,让学生用刻度尺量出第三边的长是多少,中位线长是多少,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到中位线与第三边长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探索、思考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相应的问题,从而推导归纳出该定理内容。
三、从发现旧有的矛盾出发,引导学生探讨新的科学结论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他们的思维不陷于被动和等待的状态,我们必须依靠自身的睿智和教学艺术,示范、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要根据知识点的联系和学生认知中矛盾冲突,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寻求新的方法,发现新的结论。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教材存在的神秘感,而且能培养他们勇于探讨新问题、发现新理论的独创精神。例如在讲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斜边直角边定理”时,在复习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后,学生知道只有“边角边”而没有“边边角”,而对直角三角形来说,只要有两条边对应相等,则两直角三角形必全等。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旧知识,学习了新结论,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求胜欲,使学生逐步构建“我也能行”的愉悦心境,从不敢尝试到跃跃欲试,对学生创造性人格塑造有重要影响。
四、从假设想象出发,引导学生探讨存在条件
为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想象力和判断力,掌握“由假想到现实”的研究方法,我们应根据教村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多作有目的的猜测,然后再寻找条件和根据,或通过实践来检查和证实,使学生们的猜测设想变成现实。近几年,中考试题中的“压轴题”也常带有开放性、探素性。初中数学在因式分解、互逆命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等内容中用此法较多,教学中可深挖一例,使学生的思维逆向或多方向展开。另外,在教学中亦可根据条件变化提出假设,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原有条件有哪些?现有假设和原有条件区别在哪里?解决问题还需要哪些条件?通过问题的逐个梳理,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发散开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探讨方式进行引导,与学生的思维紧密配合,遵循认知规律,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师的“导”更有针对性、启发性,使学生的“学”更轻松,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凤霞.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途径[J].好家长(生活教育),2016(9).54.
[2]陆建艺.小学生朗读指导的实践性思考[J].阅读与鉴赏,2015(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