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煜雪
摘要:互联网显著影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它为“公共领域”开辟了可能性,使青年公民能够自发组织和进行沟通,扩大意见的传播并增强其共同利益。而青年群体在当代的网络政治参与当中呈现出了政治冷漠与狂热并存,参与形式以非传统的公民行为进行,在讨论其原因后作出了避免青年政治冷漠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青年公民;网络参与;政治参与
一、研究背景
来自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的 2018年全球数字新报告显示,全球有超过40亿人在使用互联网。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现已上线,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有近25亿新用户首次上线。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在继续快速增长,在过去的12个月中,每个国家使用顶级平台的人数每天增加近100万新用户。目前,全球有超过30亿人每月使用社交媒体,其中9%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他们选择的平台。(1)
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带来了数字时代政治格局的快速和根本性变化。社交网站,网站和文本越来越多地成为政治信息的渠道和公民表达和交流政治思想的主要公共场所;筹集资金;并动员其他人投票,抗议和处理公共问题。而在公民群体当中,青年的群体比重最大。目前,全世界有18亿年龄在10至24岁之间的青少年,为有史以来之最。(2)1999年,联合国大会将8月12日定为国际青年日。一年一度的国际青年日旨在颂扬青年男女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伙伴所发挥的作用,并为提高世界对青年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认识提供了一个契机。而现实的状况则是青年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二、相关概念
(一)青年群体
青年群体因其异质性,有着不同的划分范围。考虑到不同情境化的原因,青年群体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内变化很大,联合国(UN)提出的国际适用定义之一把“15至24岁之间的人”划分为青少年。也可以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国情和青年政策,将覆盖人群的年龄提高到25-30岁(甚至35岁及以上)。(3)在公民参与的研究范围内,许多学者对青年的不同的年龄范围进行了定义 Shehata,A等人对13-17岁的年轻人的公共方向进行了纵向研究,并认为青年时期(13-20岁)是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时期。(4)在中国,“青少年网民”一词是指过去6个月内使用互联网的6至25岁公民。(5)中国年轻人通常在18岁接受高等教育。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的入学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离开大学,直到完成他们的硕士学位。同时,中国年轻人的法定投票年龄从18岁开始,这使他们能够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和责任,采取行动并作为个人公民作出决定。从18岁开始的人生阶段是中国年轻人从年轻公民发展成为成熟公民的最初和重要时期。
(二)社交媒体
互联网是一个促进交换和分发的全球计算机传输网络,是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核心。Web是网页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内容,Web 1.0指的是只读站点或页面,社交媒体在技术上得到互联网的支持,被称为Web 2.0媒体,(6)由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组成的互动和参与的技术平台,如维基,博客,微博,留言板,BBS,图片和视频共享平台,播客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7)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将加速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达和网络对话,呈现即时快速大范围的互动和参与的网络文化。
社交媒体已经显示出鼓励公众表达和增加公民关注的潜力,这被视为新基层政治的起点。博伊德和埃里森评论了社交媒体的半公开特征,即允许个人(1)在有界系统内构建公共或半公共简档,(2)清楚地表明与他们共享连接的其他用户的列表,以及(3)查看和遍历他们的连接列表和由系统内的其他人。(8)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形式,包括微信微博以及直播平台。社交媒体支持公民文化的程度取决于年轻人如何将他们实际用于公民参与。
(三)公民參与
使用“公民”一词意味着“公众”或“宣传”。指向目标主要指公众关注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与城市/城镇有关的行政问题,或与城镇,城市或州相关的人员的职责/活动。“参与”的概念意味着某些事情所涉及的行为。公民参与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参与公共活动并在其地方,区域,国家或全球社区中共同关注的人的行为。(9)换句话说,它不仅意味着要实现个人自由,而且意味着公民为共同目标共同努力的能力。
(四)网络参与
网络参与指的是不论在线还是在线下,公民通过计算机文化,信息通信技术,进行用于改善社区和公共利益,与政治和社会方面相关的讨论和行动。它不是网络空间和公民参与的简单组合。(10)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性大多数青年公民参与成为网络参与者,“数字公民”,“网络公民”都是网络参与的名词表达。作为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网络公民参与不仅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治理形式,也是一种对其公民有益的文化。
三、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一)政治身份认同呈现政治冷漠与狂热两极现象
现当下的青年在网络政治参与方面政治议题抱有规避冷漠的态度,而另一面则呈现狂热的爱国及维权热情,政治身份认同呈现出两面性。
1.政治冷漠
美利坚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妮弗劳丽斯等学者从2012年起通过一年的时间通过在线问卷对4000名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对数据案列整理分析后,将研究成果写成了《逃离政府办公室:为何政治让美国年轻人厌恶》一书,此书指出:美国青年投身政治参与政治的意愿越来越低,被调查的学生中仅有百分之11在规划未来职业时将从政纳入考虑的范围。2016年美国的总统大选两党初选。当时希拉里·克林顿、杰布·布什等参选人都大力投入社交媒体宣传,目的是吸引年轻选民。但吸引年轻人的选票并不容易,上届总统选举中18—24岁青年的投票率只有41.2%,而2014年底中期选举18—29岁青年的投票率只有21.3%。“政治冷漠症”不仅拉低投票率,潜移默化中还影响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职业选择。(11)
上述事例说明“政治冷漠癥”不仅拉低投票率,潜移默化中还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职业选择。政治冷漠的现象在青年群体当中十分严重。这样的情况不只是发生在美国,各个国家皆有。青年与政治脱离接触,拒绝参与政治活动,预示着放弃了对社会的发言权,长期与政治脱离接触的情况,破坏了社会民主的功效。
哈佛政治学院对18-29岁的美国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18%的人信任国会能对公众负责,而60%的人强烈感慨当选官员的动机均为自我牟利。(12)现代政治的特征,加上媒体的负面报道,都会引发青年对政治方面抱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渐渐发展为政治冷漠,变得对政治漠不关心,最终与政治脱离。
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同,现今青年群体中谈论政治的频率和气氛都在逐渐变少变淡。青少年就不同政治观点展开讨论、追踪时事新闻、和朋友辩论政治话题的情況显著减少。虽然新媒体技术让青年更即時、更便利解時事,但多数青年仅仅是将此作为娱乐的工具,同龄人之间谈论到政治也常被看做是破坏气氛的事。青少年时期比如在高中、大学参与社团活动等培养“领导力”的学生最终是为了实现就业,而非为了参与政治做准备。
2.狂热现象则侧重关注具有强烈共鸣的问题
如今青年政治和公民参与的另一个特点与青年关注的特定问题有关。由于青年群体对传统的政治过程感到失望和不满,因此更关注能引起自身强烈情感共鸣的问题和全球性的问题,例如全球变暖、污染、全球贫困、发展中国家的低薪劳工状况、跨国公司的贪婪和人权问题(13),也有对准当地的问题的关注,例如本地秩序、街道安全、交通安全以及青年娱乐设施。青年公民通常认为这些问题非常有意义,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
(二)以非传统的公民行为替代直接的政治行为参与政治
英国萨里大学马丁.巴雷特等人通过大规模研究项目“影响民主自主权和参与的过程”,研究表明,16至26岁年龄群体的青年公民缺乏政治参与所需的资源或能力,认为传统的政治参与无法带来真正的改变。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包括投票、游说他人为某个候选人投票以及为某个政党工作等选举过程。(14)虽然在传统政治活动参与方面表现不尽人意,但是在新媒体出现后,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的提供,青年公民通过撰写文章或点赞和分享,@相关部门或者负责人,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解决社区问题或为慈善事业募集资金等,这些都是属于“公民行为”的范畴,而非直接通过传统的方式参与政治。
四、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特点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对现实的失望是造成青年政治冷淡其中首要的原因
在大众的一般认知里,从政是精英与富豪的事,注定是少数人的游戏,其实政治不是一个冷酷的名词,参与政治和民主理应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将公众生活的重负压在每一个个体的肩膀上,挑战每一个人的心灵和头脑。纵观有名的政治人物可以看出,例如希拉里·克林顿这样的政坛老手其从政的念头都是从青少年时代便萌发而生。而当下的青年群体为何不愿意参与政治以及对政治冷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令人失望的现实。在政治参与上,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16年发布的《关于青年民事参与的世界青年报告》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青年在机构政治程序中的参与和对决策的参与程度相对都较低(15)。
年轻人在正式的政治结构中代表性不足,比如政府公共会议参与度、政治党派以及选举活动中的参与度均较低。与此同时,纵观世界范围内也不乏有青年通过进行抗议活动能够成为促进政府改变的强有力的工具,但是在政治转型之后,青年群体往往被排斥在政治进程之外,在政治事务当中,青年群体的占比率低,声音微弱,没有作用,所以逃避。其次,“不负责”“没动力”是青年群体最先想到用来形容政府部门的词汇。政府部门一些负责人形象与青年心中認同的领导之間有着明显差距:负责人应该具有合作精神,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现实当中的,这些品质成为了稀缺品,政府一部分相关人员并沒有将精力用在解決实际问题上。青年对政治产生的消极情绪并非针对某一些具体的政策,而是来源于政府部门失去了责任感。再次,社交媒体时代,政治丑闻快速化爆发式的传播,政治“极化”不断加剧。再加上技术条件允许媒体全天候报道,“政治”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是每况愈下。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年的“政治冷漠”病症。充满着“负能量”的政治环境将青年驱逐,对政治的厌恶和冷漠又让他们对政治知之甚少。两重因素综合作用,使得青年群体一代对政治避之不及。
(二)青年经济基础薄弱,政治参与度较低
青年是人的一生中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标志着更强的经济独立性以及对社区和政治的参与。这种参与不仅对个人和社区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够让青年群体为与青年相关的政策的制定与形成发挥重要作用。青年群体有效参与民事生活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生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尽管在技术方面,开放便捷的网络和丰富的社交媒体有所支持,但与此同时,缺乏体面工作、没有充分的劳工权益和社会服务开支,会对年轻人在其一生中参与民事生活的能力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广泛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的包容性产生负面后果。
国家虽然鼓励青年创业,但在创业的过程中,青年会遭遇贷款和融资等种种挑战,《实习生国家》(Intern Nation)的作者罗斯·柏林提醒人们关注无新薪或低薪实习使年轻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脆弱的问题。柏林说:“在过去数十年里,出现了一个实习经济,这种现象还在以很快的速度全球化。这是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和高等教育所发生的变化的反映,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全球化的现象助长了代际间的不平等,年轻人从而变成最容易失业、最贫困的人群。”(16)当下,大部分公司都为青年毕业生提供全职实习机会,但是很多实习生岗位甚至替代了常规的带薪工作者。青年群体从事低报酬甚至没有报酬的实习机会,以便获得职业的一个落脚之地。
(三)泛娱乐化的媒介环境导致身份认同感的缺失
美国的前国務卿布热津斯基.提出“奶头乐”,是英文titts“奶头”与entertain-ment“娱乐”的组合,主要指采取温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17)过度娱乐化,以高度精湛的技术手法,让人沉迷各种娱乐之中,忘记现实的烦恼,这是“奶头乐”的基础出发点。中国现在已经掉进或正在掉进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的陷阱里,主要体现在媒体的泛娱乐化和大众对于娱乐和游戏产业的高度关注和追随。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推送电子文书取代了纸质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时间,阅读习惯,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浅阅读,碎片化,无思考性的现象凸显严重。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对中对娱乐至死做了这样的解释。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青年群体在这个物种群里面,占据主要的地位,其表现也最为明显。
五、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重构:青年公民向积极公民的导向之路
(一)增强政治素养教育,全方位提升青年政治效能
在提升青年政治效能方面有三个方面的意识需要重要培养:其一是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重要核心在于公民身份的意识,公民对于自己身份的正确认识。公民的身份观念是公民意识的根基。公民身份侧重于法律层面,是指个人对国家公权进行参与或监督时作为独立主体的身份标志。其内涵又可包括:公民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公民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身份。(18)其二,全球意识。青年公民的政治参与的视野已经不仅关注自己所处的社区,国家,而且还扩展到了关注全球社会。比如全球变暖、污染、全球贫困和人权等全球问题上青年都采取了有效的行动,基于此现状,青年所具备的市民意识应转化为全球意识,即对整个人类和地球的关注。具有全球公民意识的公民更倾向于参与跨文化交流、合作、互动和对话;接受文化差异和欣赏文化多样性;支持全球人权和人道主义需求,并愿意为国际人道主义救济作贡献;关注环境并参与利于环境的活动。其三,责任共同体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不均衡发展是当下国内青年甚至整个社会的共同特点。青年群体大多只掌握了“权利意识”,而没有掌握“责任意识”。
在促进以上三方面意识方面,教育部门应充分重视自身的引导和教育功能。在对青少年知识和技能进行提高之外,应着重提升其价值观、态度和批判性思维,提供政治参与所需的能力培养和政治素养教育,使其能够成为自主的行为者,有效地采取公民和政治行为。必要的能力包括政治知识和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公民意识、责任感、同情心、沟通和合作技能以及对民主的重视,由此提高青年群体政治效能和公民意识。2017年美国优先项目主持人在美国大选之前,采访到了一位来自于北弗吉尼亚州的11岁小姑娘。小姑娘面对镜头镇定自若,大谈自己为何会至死不渝的支持特朗普总统原来只因特朗普和别的政治家不同。采访的最后,小姑娘的人生规划也清晰明了。称自己未来会从宾州大学毕业,做警察做私人侦探直至法官。如果我的祖国需要我就会竞选总统。(19)采访谈话展现了极高的政治素养,思维敏捷、逻辑清晰、谈吐大方幽默,更重要年仅11岁就对自己的未来有极其明确的认知和规划以及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许多网友大呼看到了自己与之遥不可及的差距。这个差距就在平常缺乏相应的政治素养教育等全方位的能力培养。
(二)加强青年的经济赋权
UNDP的青年发展政策和实践表明,享有充分经济权利的青年群体将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创造体面工作和生活机会是赋予青年社会经济权利方面的重中之重。(20)为青年人提供资金支持、市场机会和有助于提高他们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其他资源。积极为青年公民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中心。培养青年人的技能、能力与知识和推广非正规教育,提升青年人的就业能力。为低技能和弱势青年的培训提供支持,以努力提升其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率。
(三)健全机制,维护青年群体的利益表达
每个公民的公民身份是平等且无差异的。当青年群体形成一定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共识后,问题就开始转向了如何提升其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完善青年的参与机制这方面的问题。政府制定决策目标时需要考虑到青年群体这一特质群体的差异和特殊权利,避免出现抑制青年表达意见的境况。纵观现代社会政治和民主的发展史,笔者认为亟需一整套沟通机制,以确保青年群体能纳入,参与公共决策和讨论,将真正的公共讨论和政治参与建制化,创建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公共民主空间。
注释:
DIGITAL IN 2018:WORLDS INTERNET USERS PASS THE 4 BILLION MARK.https://wearesocial.com/blog/2018/01/global-digital-report-2018
王立夫,“全球青少年人口创史上最高 但工作岗位却不够”.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08951.html
UN.(1948).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Retrieved from United Nations http://www.un.org/en/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index.html
Ekstr?m,M.,Olsson,T.,&Shehata,A.(2014).Spaces for public orientation?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Internet use in adolescence.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17(2),168-183.
CNNIC.(2015a).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eport on Chinese Young People's Online Behaviours in 2014].Beijing: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Gauntlett,D.(2004).Web Studies:What's New.In D.Gauntlett&R.Horsley(Eds.),Web.Studies(2nd Edition)(pp.3-23).London:Hodder Education.
Selwyn,N.(Ed.).(2008).Education 2.0Designing the web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ESRC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Programme commentary.
boyd,d.M.,&Ellison,N.B.(2007).Social Network Sites:Definition,History,and Scholarship.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3(1),210-230.
Montgomery,K.,Gottlieb-Robles,B.,&Larson,G.O.(2004).Youth as E-Citizens:Engaging the Digital Generation.Washington,DC:Center for Social Media,American University
Ohler,J.B.(2010).Digital Community,Digital Citizen Retrieved from SAGE knowledge database Retrieved from http://sk.sagepub.com/books/digital-community-digital-citizen
陈丽丹,张朋辉:“党争丑闻增多,政治“极化”加剧 美国年轻人患上“政治冷漠症”,载《人民日报》,2015—08-17
Harvard Institute of Politics.“Survey of young Americansattitudes toward politics and public service(27th ed.)”.201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建造一个包容的世界所需的国际竞争力,巴黎,2016
http://www.coe.int/en/web/education/competences-for-democratic-culture.
马丁·巴雷特:“年轻公民政治参与与全球公民意识”,“联合国记事”第54卷:(4).2017
陈丽丹,张朋辉:“党争丑闻增多,政治“极化”加剧 深度观察:美国年轻人患上“政治冷漠症”,载《人民日报》,2015年08月17日
黄莉玲“世界青年报告:青年经济地位薄弱政治参与度较低”.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6-07/9188308.html
张翼,培育健康社会心态,防止被“奶头乐”,环球时报,2018-7-11
胡弘弘,“论公民意识的内涵”,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4卷:(1)2005年
“小姑娘你火了11岁小姑娘目标是竞选总统”.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 10000169/20170317/30335872.html
联合国开发计劃署,“2014-201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青年战略”.2017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伍慧华.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5 (3):72.
[3]张翼.培育健康社会心态,防止被“奶头乐”[N].环球时报,2018-7-11.
[4]胡弘弘.论公民意识的内涵[J].江汉大学学报,2005,24(1).
[5]马丁 · 巴雷特.年轻公民政治参与与全球公民意识[M].联合国纪事,2017,4(第5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