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华林
摘要: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经过悠久的历史沉淀,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民间的民俗文化中,泥叫吹就被称为艺术的化石。泥叫吹主要是我国豫南地区的民间泥塑性工艺品,其具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是活在民间的民俗符号,下面,本文就针对淮滨泥叫吹进行分析,来对其文化艺术进行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淮滨地区;泥叫吹;民间艺术;民俗符号
在河南豫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中,泥叫吹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泥塑艺术形式,其具有着显著的艺术特点,大气简洁、题材集中以及古朴稚拙等有效的表达了淮滨泥塑艺术发展的形式以及狀态,其具有着非常珍贵的艺术文化研究价值,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民间民俗文化形式,而泥叫吹具有怎样的内涵和形式,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一、泥叫吹题材形式
淮滨地区的泥叫吹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在我国河南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中,淮滨县地区龙山文化的遗址“沙冢遗址”中,就出土有一对红陶鸟泥叫吹和其制作的石模具等,这也是人类对鸟图腾和鸟崇拜的见证体现,同时也是我国的陶塑、陶器、泥彩塑以及泥玩历史的分期标杆。淮滨地区泥叫吹制作的泥土主要取材在淮河沿岸的冲积平源中,其区域的土质比较细腻、粘和性也比较高、不开裂等,其泥叫吹的成品包括了十二生肖、戏曲人物以及八仙过海等诸多系列,品种也有数百个。泥叫吹的造型主要可以分成动物和人物两种,其中动物作为主要,人物是辅,动物类的题材是以鸟为主的,还有一些十二生肖的动物题材等,而人物一般是戏剧中人物,比如,郭子仪、关羽、杨六郎以及穆桂英等,其人物都是通过模成型的,其不同在于对细节把握,对衣服、武器以及胡须的处理都比较细致,由于其主要取材自戏曲的人物造型,则刀枪剑戟一般都是具备的。
二、泥叫吹的色彩和彩绘
由于淮滨地区古时候属于楚国文化的范围内,其泥叫吹的色彩尚黑,其指以黑进行铺底,然后以黄、红、白、蓝、紫以及玫瑰等亮丽和对比强烈色泽色彩进行描绘,泥叫吹不仅需要捏得像,还要其画得鲜。泥叫吹的色彩搭配中,黑色是主要的,其它的色彩主要是以装饰色存在的,装饰色一般也不多于三种。在泥叫吹的彩绘图案中,一般多一些鱼鳞纹、花瓣纹、羽毛纹以及凤尾纹等,这些彩绘纹路也具有着吉祥的寓意,生肖泥玩具有护子的寓意,每种生肖相当于一保护神,实现对小孩平安和健康的保护;猫和蝴蝶相配的泥玩具有延年的寓意,其具有耄耋之年的寓意;狮子看门和孔雀开屏的泥叫吹具有祈福消灾和趋吉避祸的寓意;泥叫吹对我国的主流文化内涵也进行了表达,塑造很多的忠孝两全形象,比如,关羽、岳飞以及郭子仪等[1]。
三、泥叫吹的制作
淮滨地区处于淮河的沿岸,是冲积平原的地带,其土质比较细腻,同时粘和性也比较高,在农历的9月份至来年3月份是进行彩绘泥塑制作的好时期,这段时期内,庙会和集市的活动也是十分多。泥叫吹在制作的过程中具有着其规范的流程,主要可以分作取土、撮泥、塑形、钻孔、打磨、晾晒、烧制、彩绘、刷清漆等九个步骤,取土主要是使用当地红粘土,选取采土层以下2米的土壤;在制作中一般具手捏和模具压制两种方式,主要是通过手捏进行,少量情况下会使用到模具;钻孔主要是使用高粱杆于隐蔽位置处钻2-3个回音的孔,同时还要保持其孔和孔间具有良好的通畅性;打磨主要对制作的泥叫吹进行进一步细化的处理;晾晒是将其放置到院内的屋外实施自然的风干;烧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火大小的有效控制,以文火进行慢烧,要不然很容易导致其出现破裂;彩绘是为泥叫吹的造型进行“外衣”的添加,早期一般使用矿植物来进行染色,而在新时期直接使用广告色就可以了;在颜色附着于物体上后,就需要进行其最后刷清漆的工序,进行刷完后进行晾干就结束了。
四、泥叫吹特点
淮滨泥叫吹具有民间艺术的典型性,在不具备工具以及机器的时期,民间艺人一般都具有设计师与制作者两重的身份,其生活外部的环境、遭遇或者灵光乍现的灵感,都对他们的创作对象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这种手工时代的创作形态也体现出了艺术的随创性。泥叫吹造型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以及不可复制的特点,有效的体现了随创性的特征,淮滨泥叫吹的作品除一些尺寸比较大的作品当成室内的装饰外,其大部分的泥叫吹都会具备贯穿且能够吹响的孔洞,其孔洞的位置也十分的讲究,往往设置于不显眼位置,一般藏在尾部或者腹部等,并没有严格的定式,主要由艺人进行创意创作,比如,小燕儿和虎崽儿等,能够吹出嘹亮动听的声音,这也是淮滨泥叫吹和其它地区的民间泥塑不同之处。在现代的泥叫吹创作过程中,相关的艺人们也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状态,其会结合不同文化和当代流行的元素进行自由的创作,创作的色彩也是十分丰富,各色都可以进行打底,泥塑表面还能够清晰的看出制作者的指纹轮廓和制作工具痕迹,通过观赏能够有效的感受制作者的心情状态,真实纯朴和极具艺术感染力[2]。
五、结语
综上所述,淮滨泥叫吹是我国民间泥塑艺术的代表性类型,其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珍贵的艺术价值,因此,这种民间艺术文化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传承,从而更好的绽放其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睿.淮滨泥叫吹与淮阳泥泥狗的文化意蕴变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00027-00028.
[2]高正.民间造物的文化阐释——以淮滨泥叫吹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13 (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