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世中的一缕微光

2018-10-21 21:40张丹
参花(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坚守诗意

摘要:《带灯》是贾平凹站在他深爱的乡村大地上创作,且关注当下农村问题的一部小说。作品中的带灯是个复杂的女性,她既正视现实人生又充满着浪漫情怀,既坚守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又追求诗意理想,在重重矛盾中最终理想幻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带灯的人物形象,发掘《带灯》的独特价值及作者的人生理想。

关键词:带灯 坚守 诗意 幻灭

贾平凹的《带灯》围绕农村的上访问题,发掘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诸多问题以及中国乡村潜伏的危机。但在现实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一缕微光在荧荧闪烁,抵抗着现实的污浊,这就是贾平凹塑造的带灯形象。带灯寄寓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美好愿望,她的直面现实与小资情调,她的执著与迷茫,她的坚守与孤独,都是值得我们进行关注与探讨的。

一、道德伦理的坚守

带灯是综治办的主任,工作琐碎,看似无关紧要,但却十分重要。在这样繁重细碎的工作环境中,带灯始终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为他们谋求福利,在尘世抵御着黑暗,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带灯对道德的坚守、对乡民的关怀与其他干部的对比十分鲜明。带灯是站在村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虽然力量微弱,但她始终是为百姓利益着想,有着基层干部的责任感,而不是为了减少麻烦而忽视乡民的基本权益。如小说中大矿区的工人得了矽肺病,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镇长嫌事情麻烦并没有重视,一拖再拖,敷衍了事,只有带灯努力为他们争取补偿,将百姓的事看做自己分内的职责。小说以一个基层干部带灯的视角,展现了农村乡镇政府处理工作时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官僚不正之风、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及现存体制的不完善等,我们能看到乡镇干部处理工作时的蛮横粗暴态度、权力的滥用以及贪图私利等黑暗现实。相比之下,带灯是这丑恶中的一缕微光,她不与马副镇长等一类村干部同流合污,她对镇政府的诸多工作表示不满,她始终扎根现实,在琐碎的乡间工作中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保留着一个基层干部的责任感和人性的良善。

二、诗意情怀的追求

带灯是一个充满着浪漫情怀的乡镇文艺女青年,追求理想主义,被视为小资女性,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样貌美丽、热爱自由、远离尘嚣的美好女子。带灯追求精神上的超脱和满足,尽管面对着现实的一些不良现象,但内心却一直在追求浪漫与诗意。带灯的诗意情怀主要表现在她对元天亮的倾诉中,她诗意地表达着她对元天亮的爱慕与崇拜。在某种意义上说,元天亮是带灯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他是带灯心灵里的光。从带灯写给元天亮的26封信中,她找到了一个倾诉的对象、一个精神导师,可以继续支持她坚守自己的底线,帮助村民,勇敢地面对各种恶行。与元天亮写信,带给她精神上的满足,使她能够继续追求诗意的人生。这精神上的爱情呈现着浪漫与梦幻美,使她在混乱、黑暗的现实面前,依然坚守着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保留着内心的宁静超然,保留着灵魂的纯洁澄澈,继续追寻着诗意的人生。

三、虔诚理想的幻灭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幽灵”写出了带灯的悲剧性结局。由于袁家和薛家的矛盾,樱镇发生了15年来全县最大的一场恶性暴力事件,导致一人死亡,多人受伤,县上认为带灯处理不当,撤销其综合办主任职务。带灯被撤职后日渐憔悴,精神状态极差,得了梦游症,成了黑夜中的一个“幽灵”,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再起到一个乡镇干部的作用,她微弱的光芒很难照亮整个世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悲凉。通过带灯发疯,她的理想成为幻影,传达着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无言的控诉。带灯以柔弱的身躯抵抗社会的阴暗面,以一己之力去帮助弱视群体,但却获得了这样一种悲剧的下场。可以说,“乡镇基层干部带灯在现实世界的位置,成為小说家贾平凹处理当下中国乡村经验的小说视角。”小说中带灯虔诚理想的幻灭和悲剧性结局,隐含着作者对现代乡村的某种思考,揭露了乡镇改革的艰难、体制机制举步维艰的现状。

带灯在浊世中努力寻找光明,她是黑夜里的一丝光明,苦难中的一份慰藉。在这个普通人的身上寄寓着贾平凹的人生理想,关于对人性良善的坚守、对美好品质的肯定、对黑暗与不公的批判等,虽然个人的力量微小,但也要发出向上的微亮,带灯为苍凉的人世增添了一份暖意,唤醒了我们的悲悯与良善,是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参考文献:

[1]贾平凹.带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何平.我们的时代,我们同时代的人——关于《带灯》的几个问题[J].当代作家评论,2013(03).

(作者简介:张丹,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坚守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普通人的诗意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远去的背影
新媒体冲击下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变革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