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运婵
历时两周,精彩纷呈的“华彩杯”赛课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一堂堂鲜活的课堂带着每位授课老师独特的魅力散发芬芳:或深情,或机智,或幽默……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带给学生以收获,给我以启发,促使我思考。特别是学习了我们年级牛老师指导的《小兵张嘎夺枪记》一课后,感触良多:阅读教学课究竟应该重在阅读文本的理解还是写作的指导?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孰轻,孰重?这个阅读教学中的“两极之辩”(王崧舟语),我不知道最终的答案是什么,但我却在牛老师的课中看到了老师在处理这两个训练点时的尝试与困惑,“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是语文课堂肩负的对学生的责任,基于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抛开这个“两极之辩”,根据不同的文本达到一个“读”“写”的平衡点呢?
在平時的教学中,我们又应如何依托课文,寻找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点,让“读”与“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深入文本,找准阅读训练点和写作训练点
我们常说“用教材去教”,那么我们用教材究竟教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切课堂行为的源头。个人认为,要找到读写结合的点,首要的就得弄清文本的阅读训练点和写作训练点在哪里,是什么。牛老师在执教《小兵张嘎夺枪记》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找到了阅读和写作的训练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两个训练点,整个课堂教学的行为都围绕这两个训练点来展开与进行。
二、在阅读中激发写作灵感,生成小练笔
一篇文本,就是作者的一次情感倾泻,我们现在的小学课本中的文本大多利于学生范写,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能唤起学生的表达渴望,自然生成对写作的激发。仍以牛老师执教的《小兵张嘎夺枪记》为例,文中对嘎子的描写活灵活现,如:“眼珠子一转”“目不转睛地盯着”“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等,把一个机智勇敢的嘎子表现得栩栩如生,牛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机智勇敢的嘎子有了深入的理解后,相机指导学生仿写班上的一位同学,学生有了文本理解的基础,写起来就容易得多,对于如何描写人物,塑造人物形象也就更鲜活了。
三、不同文本,选取不同的读写结合侧重点
我们现在的课本采用的是围绕一个单元训练目标把四个文本编排在一个单元,形成一个体系。虽然每个单元有不同的训练重点,但同一个单元的课文围绕一个单元训练点在进行读写结合时,不同的文本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小兵张嘎夺枪记》一文所在的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是注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点是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过程中的,但在处理每一篇文本时,读写结合点却应是有所不同的。我在执教《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时,读写结合点放在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中,让学生通过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语句的品读,理解人物感情后,让学生练习写人物外貌;《小兵张嘎夺枪记》学习了牛老师的教法后,读写结合的点也放在了细节描写,主要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虎门销烟》则把读写结合点放在了场面描写。针对不同的文本,围绕一个单元训练点,把读写结合点依托文本有所侧重,既理解了文本,又达到了读写结合的目的,让学生学有所获。
四、阅读中重视词句的积累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养成积累词句的好习惯。这既是对阅读理解的延伸,也是写作的基础。课内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查字词典、造句等方法理解词句,再让学生把这些词句积累下来,这就积累了写作的语言。接下来,老师还应有意识引导学生把读书笔记积累在一起。再与记日记相结合。建立开放式的作文素材库,促使学生阅读和作文双丰收。《小兵张嘎夺枪记》中,牛老师让学生勾画文中描写嘎子的词语,再品读,接着积累,并运用。这既是落实了阅读训练点,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写作训练点。
五、讲读习作,投射阅读
记得我在执教《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时,把读写平衡点放在了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上,利用过渡句,让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结构有了大体的认知,再让学生仿写校园美景。在后来的讲评环节,我发现,学生不仅是运用了文中的结构方法和一些好词佳句,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仿写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和认识。这一发现,让我明白了: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训练点和写作训练点确实是互相联系,共生共赢的。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运用了阅读中积累的方法,同时又加深了对阅读的理解和方法的迁移。《小兵张嘎夺枪记》一文中,牛老师让学生读自己的描写同学的小练笔时,让学生再比较文中描写张嘎的句子,两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原文的感悟也更深刻了。
最后,我想用曾看过的一位老师写到的关于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之间关系的一个比喻来结尾:“阅读与写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同等视之,不可偏指,方能使学生读写能力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