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金雄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它是一种运用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有计划的、目的性很强的自觉感受。对于从事写作的人来说尤其显得特别重要。巴蒲洛夫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法国作家福楼拜培养莫泊桑的写作方法之一,就是要他学会观察,要求他用最简炼、准确的语言描绘出诸“杂货商”、“吸着烟斗的守门人”的姿态,外貌和精神活动。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教育青年作者:应当训练自己去观察、去热爱这件事。观察——永远去观察、时时刻刻去观察、概括,按着手势、语言等去推测人的过去和现在。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须首先让学生学会观察。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各种器官正在发展,但他们的感知能力的发展还不完善。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应以本为纲。所谓以本为纲,即是说重视课本中涉及到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回到课文上来,看看文章是怎样记叙、描写的,由具体形象思维上讲到抽象思维。比如:在学习吸收《雨》这篇文章时。提前告诉学生去看看天空、地面、屋顶以及雨中的景物有何变化?把看到的一切记下来。在学习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念念自己所记的,再让其他学生提出其观察不细致之处。这样在活泼、生動的气氛中,教师既完成了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其次适机观察。不管什么地方,总要一定的新鲜事,而学生的心理对这些新鲜事又特别感兴趣,具有浓厚的好奇心理。因此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去观察,也就成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一场篮球比赛,写作时要抓住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观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场上观众情绪的变化;可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等。用人物自己的动作展示人物性格。一场马戏;可引导学生去观察马的形态、神态;可引导学生去观察演员的表演。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在一次春游活动中,我们看到河边几树桃花在风中摇曳。同学们就是一阵欢呼呼,情不自禁地赞叹眼前这美景来。我便让学生先看它美在哪里?形状如何?颜色怎样?又让学生闭上眼,用鼻子使劲闻闻。后来在孩子们的习作中写道:“粉红色、深色的、白色的、各有各的美,吸引了漂亮的蝴蝶姑娘”。“桃花你抚着我,我挨着你,有的好象在说悄悄话呢?” “我真舍不得离开这美丽的桃树”。事实证明,让学生去观察感性趣的事物,学生的作文也就更好,学生收获就越大。
第三、讲清观察要点。对于不同的事物观察的方法不同,观察的着眼点也就不同。因此,让学生明确不同事物的不同观察点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比较迅速地抓住被观察者的特征。观察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通过它们窥视人物的内心,要注意与这些人物有关的其它人和物;观察景物要着眼于眼前的形态、色彩,注意其发展变化。观察动物要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将这些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用孩子们习作里的话就是“小狗大眼睛乌黑发亮,像两颗光艺四射的黑珍珠”,“我的小蝌蚪乌黑发亮的脑袋,扁而椭圆的小嘴一张一和”……这样学生作文既重点突出、又生动活泼。
由于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许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渐渐提高了,尤其涌现出不少表露真情实感的好的作品。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的妈妈》,记得是他的母亲,为了让他们俩兄妹能更好的学习,每天起早摸黑,省吃俭用。这位同学去年因两分之差没有取得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看着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还有那双期待的眼睛。尽管母亲没有说他什么,但他还是怀着一颗歉疚而苦楚的心,伤心的哭了一个晚上。这一年里,他每日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挑灯在帐下苦读。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这次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被评为了县里的“三好学生”。这位学生写道:“我写的就是真的,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记下来。”
当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不够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仅做到以上三点也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主要意义,还应当通过不同的途径手段让学生保持浓厚的观察兴趣。总之,小学阶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