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读写结合,提升习作能力

2018-10-21 10:57舒雅倩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导图习作文本

舒雅倩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仅仅用几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读写结合,积累习作语言;借助思维导图,内化习作结构;基于文本结尾,引导文本续写;借助文本空白,培养习作能力。

【关键词】 读写结合;习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重点,通过习作教学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習作能力。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仅仅用几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和写作这两者之间是互相统一、相互影响的,教师要善于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培养习作能力。

一、借助读写结合,积累习作语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积累习作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为提升他们的习作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当学生阅读到描写桂林的山和水这两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从课文里找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学生经过阅读与思考回答道:作者用了“静”“清”“绿”来描绘桂林的水,充分地展示了桂林漓江水的特点;又用“奇”“秀”“险”来描绘桂林的山,凸显了桂林的山所独有的特征,表现出了它与其他山的差异。从中可以说明,抓住课文的关键词,有助于学生在分析课文时更准确地找出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让学生把全文的线索梳理出来,也就是一位老人因为非常热爱海鸥,每天都去海边喂养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们飞到老人的遗像前盘旋、哀鸣。梳理线索后我提问道:作者想要借此表达什么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们要认真对待动物,这样它们也会用真心对待我们,动物应该是我们的好朋友。

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迁移与内化,积累习作语言。

二、借助思维导图,内化习作结构

思维导图的设计需要建立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有效拓展内容。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发散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以更好地分析与理解课文内容。此外,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还能够使得学生养成思辨阅读的习惯,主动建构起知识结构,提高文本阅读效率。

例如,在《鲸》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思维导图,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思辨阅读,以把握文章结构,了解课文主要写了“鲸的种类以及鲸的生活习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此就使得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能够准确地找到文章脉络,把握文本结构,促进文本阅读效率的提升。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记忆。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建构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基本结构,强化阅读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写作结构进行内化,从而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三、借助文本空白,引导想象练笔

教材里面所包含的课文中,有很多在结尾处都非常简洁明了,为读者留下了空白,可以让读者在读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和思考。基于此,教师可以对该有利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让学生进行合理丰富的想象,对他们的读写能力进行培养。

以《爱之链》一课的教学为例,“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为结尾,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充分的想象来写一段话,让学生想一下乔依醒过来之后,妻子会对他说一些什么话,会做一些什么事情?他们一家在后面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基于这些话题来让学生以《乔依醒来》作为题目展开续写,让学生对作者在文中的留白进行领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写出精彩并且合理的文章,让学生基于空白,于交际情境之中展开书写。又如,针对《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我设计的教学如下: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在地图上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从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小兴安岭的纪录片;自由朗读课文,给自己的导游纪录片配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得到充分尊重。通过阅读课文、查询资料、写纪录片等环节,积极发散思维,把握文本内容。

四、基于文本结尾,引导文本续写

在组织完某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给学生布置续写任务,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但需要注意的是,续写不能太过于随意,而应该找准切入点,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方式,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把握好文本“言”和“意”。

例如,在《真正的施主》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续编文本的任务:“主人公知道真相之后,他会怎么做?接下来将会发生一些什么事?老人、孩子和‘我之间的关系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再比如,针对《穷人》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这对夫妇虽然生活清苦,但他们却收养了一个孩子,他们会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和教育呢?孩子的命运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之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续写故事,如果能文质兼美,延伸文章的“言”和“意”就再好不过了。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不再写下去了?”通过此问题,引导学生感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写作技巧。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没有完整的结局,都适合续编,如《父亲的麦芽糖》。学生在续写文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和寓意,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入感悟文本“言”“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猜你喜欢
导图习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