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琴 莫雪花
陶行知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和核心理念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核心概念。“生活即教育”是本質论、“社会即学校”是领域论、“教学做合一”是方法论,三者贯通一气,密不可分。陶行知还倡导“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变“死的书”为“活的书”——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将动手、动脑与动嘴结合起来,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善于读一读书本的内容,并将读到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读不准的、说不明白的要动手画画,或者通过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模仿能力强是儿童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演一演。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如教学《虎门销烟》这课时,我先引导学生用文中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虎门销烟是怎样的事件,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了课文,找到了“震惊中外”“伟大壮举”这两个词语,接着我又顺势提出:“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学生再次仔细地读一读课文,动脑想一想,在文中画一画相应的词语或者句子,留下思考的痕迹,再请学生起来说一说他(她)找到的能够体现虎门销烟伟大壮举的词句,在学生的不断完善与补充之中,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之中,在学生一次又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
二、变“假的书”为“真的书”——让语文课堂更加真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都表现生活。我们应该把课上得简单一点、实在一点,少点花哨,多一点本真的东西,通过“体验”,沟通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加真实。如在教《花瓣飘香》一文时,我首先呈现出实物(月季花花瓣),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且摸一摸、闻一闻花瓣,使他们不仅真实地感受到了月季花的形态美、色彩美,还真切地感受到花瓣绒布般的柔软,更真实地闻到了月季花那缕缕清香,再朗读体会书本上的语言文字。又如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我课前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里观察活生生的樟树,再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樟树是怎样的,然后朗读感悟书本上的词句描写,感受宋庆龄为何这么喜欢这两棵樟树。经过这样的实践,学生所体验到的就不仅仅是黑白文字了,而是真实的生活世界、真实的语文课堂,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变“静的书”为“动的书”——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同时他认为,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必然也是教育的场所,他把整个自然、社会、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的范畴。所以,我们创设教学情景,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将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通过生活化、实态化的情景引导学生去观察与发现、去理解与感悟,以更好地体悟文本,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多数是学生熟识的生活情景,但由于地域差别和家庭教育的不同,这部分内容也不是所有学生能轻易理解的,还有不少是学生不常接触和了解的内容。所以,教学中需要老师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强的教育艺术,要善于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课堂成为沟通生活与书本的桥梁,既要让学生理解、感悟语文知识,更要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电教媒体声色俱全,形象逼真,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在教学《田园诗情》这一课时,我收集了关于荷兰草原、荷兰郁金香、荷兰运河的照片,在课堂上用多媒体一张一张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介绍中让学生感受荷兰的美丽,不愧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美称。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为了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北大荒秋天的美丽景象,再结合优美的词句,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激动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我正走进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中。”“我真的看到了红红的高粱,成片的大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四、变“读的书”为“用的书”——让语文课堂富有实效
如在教学《东方之珠》《九寨沟》《台湾的蝴蝶谷》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讲解的口吻来复述课文;在教学《春联》后,春节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在教学《石榴》一文时,让学生读懂了石榴树的生长过程,明白了石榴果实的成熟过程,感知了石榴果肉的颜色、样子以及味道之后,我便让学生模仿课文描写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的片段,模仿课文描写一种水果的颜色、样子和味道……
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实践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堂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在其他课程中、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由此看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领学生走近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更做生活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