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平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同样是一节数学课,但学生学到的结果有时确是有着天渊之别,全班几十个不同的大脑,每个孩子的脑子里在想什么,我无从得知。如果全班的同学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比如都是些聪明、反应快的孩子,或者都是接受能力不强、反应慢的孩子,我就自然而然的做到了关注全体,可是事情没那么简单。我曾试过努力地去关注全体,特别是照顾学困生,企图让他们学到一些基础的知识,可是整节课就像是复习、复习、再复习,学困生似懂非懂,而优等生却对数学产生厌倦了。当我课上只关注那些中、上层生,企图放弃那些学困生的时候,换来的是“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一、在情感上和蔼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实话、真话,说出自己想说的。要特别关注学困生,与学困生交朋友。例如,我在教学完圆锥的特征后,在下一节课上课时提问一位下层生,“圆锥有什么特征?”这个同学可能回到家也没怎么复习,结果他站起来没敢出声,我鼓励他说:“不用怕,大胆一点,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圆锥,回忆一下昨天我们讲的知识。”结果他才轻声回答道:“有一个底面是个圆形,一个尖点……”,话还没说完,其他学生已在哄堂大笑,我停顿了一下,压住堂下的笑声后说:“没关系,只差一点点,想清楚这个叫什么点?请你再说一遍,我们相信你能行。”结果那个学生停顿了一下,专心思考终于答对了。当学生在偶然的一次回答正确时,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目光与微笑,投去一个肯定的目光,将给他们永远的激励。特别是堂上巡视的时候,作为教师不要总是关注优等生的做题情况,应该多在学困生的身边站一会,观察他们的动笔能力,主动地询问一些他们遇到的困难,教师这些不经意的动作,也许带给学困生的不止是本节课的指导,而是心理上的关注。他们觉得老师在关注自己,自然而然也会乐意去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
二、每一节课都应是实实在在的数学课,尽量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每次去听别的老师的公开课,我都有这样的感慨,课堂上无非是优等生的表演舞台,整节课都是那么几个积极地学生在举手回答,到黑板来板演,然后就是整齐的表扬的掌声,气氛看似非常活跃,回答的答案也无可挑剔,课堂开展地很顺利。可是在课后做题的时候,却发现大部分的同学做题的技巧还没学会,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我深刻反思,凡上公开课的老师都想上好一节让听课者觉得顺利、完美的课,但恰恰忽略了学生真正的接受。课堂上,少数人积极思考、发言、交流,而大多数人在观望、附和随大流,有的干脆仅作观众。而此时,我们把目光投向的是那么几个发言的学生,对他们的回答作出积极的反应,帮助他们完善答案,而多数的学生并没有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更谈不上成功的体验,少数同学替代了老师,多次沉醉在“你真棒”的表扬声中,而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还没回过神来。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看似完美,实际并没达到教学目标。其实,每个数学教师在上日常课或公开课时,都不应忘了,学生才是主角,课堂允许沉默、允许学生出错。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实实在在呢?我觉得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我们教师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实践,主动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及时作出指点,同时也让中下层生学习优等生那种思考做题的方法。教师应在旁采用友好、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随意发表自已的“高見”,又不能对学困生袖手旁观,坦诚地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营造师生一起学习、发展的环境。在合作中,教师又是一个激励者,—方面应小心呵护学生自我表现意识,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受到小组成员或其他人的冷落、歧视时,教师要善于帮助他们认识自己闪光的—面,树立合作参与的信心。如“你一个人大胆起来发言,真不错!”“谁有什么要补充的?”“你能把小组的看法说给大家听,真是好样的!小组成员应该感谢你!”等等。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这样的实践掌握到的知识才是实实在在的,才能把老师教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要求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知识积累不同,他们也会存在不同层次的知识和经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请出不同学生来解答。
一个班几十个同学,我们可以把他们分成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然后在每一节课的备课时,我们不单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多花一点时间,精心设计三种层次的习题。例如:我在教完圆柱的表面积时候,在习题的设计上,出示一个圆柱的立体图形,然后给出三个要求:1、找出这个圆柱的已知条件,半径、高等。2、求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3、求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小题去完成,学生们自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去做,然后没做的那题就认真听听别人的思路。这种方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各取所需,符合全班同学的利益。
数学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了为所有人的学习,而不是为少数人的,以上几点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其实关注全体还有很多的方法,我会不断探索实践,数学课上,关注每一个学生,是我一生的教学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