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创新教育的思想E经深入人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就成为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工作重点之一。对于学校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创新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教育措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要树立这种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理念,培养“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性,让学生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人,实现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当前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用新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转变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教师要退居到引导着的位置,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思想和问题进行数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性和实践性。
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来源于生活,数学亦是如此。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让数学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有一种自然、亲切、真实感,并能体会一种数学能应用于生活的成就感,让他们自发产生一种对数学的好奇,感受“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望,让他们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大胆创新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引导者和引路人,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并在课堂上给以足够的时间让其思考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体验成功,让学生爱创新
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是使学生获得数学乐趣的捷径。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注重教学情景,做到由单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和学生一起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综合练习时,我让学生自己编题,当学生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时情绪很高,渐渐地喜欢上创新,爱上创新。
四、通过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的思维性极强,开放题的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数学的开放题有不同其他题型的条件,尤其对训练学生思维创造性、变通性有其独到的作用,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用一副严厉的面孔对待学生,这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防御心理特别强,不愿意和教师交流。由于学生对教师的防御心理,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压力会很大,对教师教学的之后也就不能够完全地接受。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审视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转变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和教师和谐相处,师生之间成为朋友。教师更要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进入学生的生活,转变以往严肃的形象,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
六、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仓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关键,在于教師对学生的耐心启发,要专研教材,在教学中,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动手操作,多思考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一旦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张扬.谈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6):22.
[2]刘时琨.科学编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数学,2012 (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