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艳芳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引起了高职院校的广泛重视。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就业政策宣讲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政策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学生就业不再仅仅是政府和学生的问题,它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自身价值实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宣讲是所有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就业政策宣讲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
根据2018年6月11日,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7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6%,与2016届基本持平;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2.1%,比2016届略高,近10年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2017届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与2016届(34%)基本持平。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为23%、42%。可见,尽管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上升了,但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离职率仍然高于平均值。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仍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大学生就业政策是保障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宣传是落实政策的第一步,就业政策宣传作为为服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其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如何通过就业政策宣传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就业政策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作用
(一)国家就业政策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国家颁布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是非常有必要,它符合了广大大学生的利益,体现了国家的责任。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心理还不够成熟。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政策宣讲对高职学生的帮助很大,有利于学生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发现自身的不足,了解了自身需要在哪方面加强培训与学习,这些都對高职学生就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就业政策有利于对市场的调节和引导
就业政策的制定综合考虑了我国当下的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合理性及科学性,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有益举措。国家所制定的就业政策一方面可引导各高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地设置、调整专业,从而针对性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也可以督促招聘单位严格依照法律进行大学生招聘活动。因此,就业政策对于市场的调节和引导十分有利。
(三)有利于促进就业公平
当前,性别歧视等不公平的就业现象仍时有发生,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历来重视就业公平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政策等,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和欠发达、亟待开发的西部地区。这些政策不仅有效地缓解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就业公平。
(四)发挥就业政策实效,提升就业质量
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重点就业群体。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实现大学生群体智慧的充分发挥,就必须充分制定、发挥科学有效政策措施的实效。国发[2011]16号文件全面结合了“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和各项任务发展目标,从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吸纳毕业生充分就业、拓展促进就业主要领域和渠道等方面加以科学研究、制定和落实,为各高校就业工作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
(五)提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成效
国家就业政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宣传和具体实施国家就业政策的主体,应以国家的相关政策为遵循,根据办学经验把握高校人才的发展规律,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形势,加强对于国家就业政策的解读和研究,积极构建合理、有效、科学的人才培养及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效率。
(六)可以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
习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肩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远大抱负。高职院校学生要在职业生涯中健康的成长,要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就要在大一入学开始明确自己的理想抱负,坚定崇高信念,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就业政策宣讲要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教育高职学生坚持理想信念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培养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起国家发展重任。把青年梦融入中国梦,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统一起来,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二、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就业政策宣讲
(一)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间接地提升高职院校就业宣传教育的效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其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自身价值之所在,从而以高度的责任感投身职业生涯。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勇于迈向基层,走向祖国需要的岗位中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指导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
学校和招工部门一方面可以响应国家政策,联合举行就业宣讲会,用人单位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讲述就业形式和市场所需人才,让高职大学生了解就业市场,了解相关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可以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结合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作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和依托,应摈弃传统上单纯灌输、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的授课方式,通过实行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注重课堂体验的教育方法,增加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课堂参与度,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目的。
(三)针对我国国情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教育
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高职学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可通过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学生以更为快捷地渠道获取到全面的信息资讯,帮助其了解和把握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规律,进而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形成一定的就业目标和规划。在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教育时,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其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和定位,明确自身的发展需要及当下社会的实际形势,尽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以更好地达成自身预期的目标。
(四)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古代先贤告诉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D·E·Super)亦认为,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因此,没有生涯规划的人生,就如同雾里行船,容易失去方向。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不明确自身将来就业的具体方向,亦不清楚自身的优劣势所在,直到临近毕业才“临时抱佛脚”,被动、仓促地准备就业事宜。而这,也侧面反映了我国高校生涯教育的缺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导致很多学生对生业规划抱有可有可无、用处不大的错误观念。高职院校应在把握学生整体发展实际的基础上,采用新颖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从大一阶段就开始普及、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切实提升学生自主择业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督促其形成正确、客观的自我定位,构建出贴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科学的生业规划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从教人员的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要求。但审视当下,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教育由行政人员或者辅导员承担。鉴于行政人员及辅导员在职业规划理论水平相对欠缺,因此导致生涯规划教育成效不甚理想。对此,可适当引入专业教师或者加强对于辅导员的系统培训,助其考取相应的职业规划任教资质,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五)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创业
当前,很多学生对自身价值抱有相对过高的期望,这与社会普遍给予的低报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反差,导致很多学生出现择业受阻的现象。对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及時的就业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及创业理念。此外,学校还应就创业理念及优惠政策等进行全面地宣传,并结合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及《对话》《非你莫属》《赢在中国》等栏目对学生进行接地气的创业宣传教育,拓宽学生的创业思路,增强学生的创业规划能力。同时,学校也可邀请深具创业经验的团队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使学生能够大胆地从理论上的规划迈向实际的创业之路。
(六)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就业政策宣传
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将多媒体、手机、电视、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杂志等各种传播媒介有机的与高职院校就业政策宣传教育结合,充分借助网络优势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起一条便捷通道,大大缩短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距离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及时、便捷地获取就业资讯。
就业网站是进行就业宣传的重要媒介手段,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加强就业网站建设,及时更新、发布就业资讯,促进就业宣传信息的全面化、即时化、优质化,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其中,达到良好的、预期的宣传目的。
三、结语
政府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主导作用。更好地挖掘政府和高职院校、学校等其它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就业政策的宣传效能,加强政府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各司其职,各要素相互配合,不断促进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桂萍,周彬.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式方法探讨与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3)
[2]严秋菊.高校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夏勇超.论如何通过就业指导课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J].教育观察,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