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洁 王敬雯 黄浩原宇
[摘 要]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家庭农场自2013年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以来受关注度骤增。本文对截至2018年10月31日关于家庭农场的期刊文章进行综合梳理,以期为后续家庭农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31-12-2
家庭农场一词原指欧美农户的大规模经营模式,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以来,家庭农场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1]。2013年1月31日, “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由此在国内掀起家庭农场研究热潮。截至2018年10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中主题词为家庭农场的期刊文章共有11 878篇,由2012年137篇激增至2013年1 575篇到达峰值,直至现在仍保持在每年1 000篇以上。
1 2013年以前家庭农场研究概况
20世纪80年代,家庭农场首先是以职工家庭农场的形式出现的,当时政府主要是为了使国营农场摆脱经营困境[2]。20世纪90年代,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各国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并有了探索发展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意识[3]。2000—2013年国内对于家庭农场有了更加清晰具体的认识,黎东升等[4]以家庭农场特性论证了发展家庭农场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实现农业微观组织创新的基本目标模式;张晓丽[5]从经济学视角提出家庭农场是农村战略性结构重组的重要载体;张进选[6]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指出家庭经营制是中国农业生产制度长期的必然选择;朱学新[7]从现实数据出发指出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他们分别从不同视角为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支撑。
2 2013年以后家庭农场研究概况
2013年以来“家庭农场”引起学界的空前重视,主要研究方面有以下几点。
2.1 制度变迁
高强[8]等从制度变迁角度,提出随着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将会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模式选择;何劲等[9]从制度安排角度,指出家庭农场的形成与发展是对我国家庭经营制度的继承和完善。
2.2 经营主体
朱启臻等[10-11]对家庭农场的内涵、特征、规模和经营主体进行了探讨,认为家庭农场的突出特征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其经营主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并以农业为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李俏等[12]在社会化小农理论框架下,在要素流转、职业定向、身份认同方面,从生产、生活、交往3个层面构建了家庭农场社会化发展机制。
2.3 类型
杨鑫等[13]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不同。家庭农场有多种类型,其中最为理想的模式是多种经营的综合性农场 [14]。
2.4 特征
家庭农场的特征可概括为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8]。
2.5 优势
伍开群[15]运用企业所有权理论论证了家庭农场在劳动力、土地、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销售、生产技术和资金借贷各类市场均具有交易成本优势。
2.6 规模
家庭农场规模的下限是家庭成员的生计需要,家庭农场规模的上限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家庭成员所能经营的最大面积[16]。王春来[17]提出自然禀赋、生产传统、科技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共同决定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黄延廷则[18]为中国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出了一条以自由农地市场为基础,辅之必要的激励性、诱导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调控的发展路径,提高了其实现的可能性。
2.7 发展条件
家庭农场的发育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特定的社会条件 [11],《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提出要从管理、扶植、服务、金融方面加强对家庭农场的支持。家庭农场的形成壮大需要的制度条件至少应包括专业化分工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稳定明晰的产权、可规模化集中的土地制度,以农业机械化、金融服务、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制度等[8]。农地制度是基础性制度环境,政府支持政策是坚强后盾,农业教育与培训制度是重要推进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重要支撑 [19]。蔡颖萍[20]等从家庭农场的政策与需求,胡宜挺[21]等从家庭农场扶持政策需求优先序方面,分别论述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具体政策需求。陈永富[22]等指出土地制度、人员素质、农场用工、政策法律和生产集群是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2.8 作用
家庭农场由于其经营和服務的双重主体地位 [23],在“三农”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骨干力量[1],将成为承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生产经营主体[24]。
3 国内家庭农场研究现状浅评
综合国内家庭农场的现有研究成果,2013年以前对家庭农场的前期理论支撑探索较多,2013年以后侧重于探索家庭农场在中国的具体实施路径、条件、作用等。体现出的研究问题主要如下。
第一,总量少、人员少。总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学科领域还是较少,同时,有数据支撑的研究较少,并且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较少一部分研究者,可以看出我国家庭农场的研究人员相对匮乏。
第二,研究点集中、拓展面不够。对家庭农场的研究角度主要聚集在上述几个方面,研究成果的重复性、集中性太高,其他研究点谈及的较少。
第三,研究层次太高,主要集中在围绕家庭农场这个词的提纲挈领的宏观高度,对于具体的家庭农场经营层面研究较少。
第四,研究者多位于国家、政府角度,各项研究得出的建议多针对政策制定者层面,而站在家庭农场经营主体角度的研究极度缺少,因而对家庭农场经营者提出的建议极少,且提出的建议相对广、高,对经营者的指导意义较弱。
参考文献
[1]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改革,2013(2):78-87.
[2]许建平.家庭农场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J].国营农场经济研究资料,1984(12):13-17.
[3]顾建洲.农业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J].农业科技管理,1994(1):48.
[4]黎东升,曾令香.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5-8.
[5]张晓丽.关于建立家庭农场的经济学思考[J].农村经济,2001(5):63-67.
[6]张进选.家庭经营制:农业生产制度长期的必然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3(5):46-51.
[7]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39-42.
[8]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2013(6):48-56.
[9]何劲,熊学萍.家庭农场绩效评价:制度安排抑或环境相容[J].改革,2014(8):100-107.
[10]朱启臻,胡鹏辉,许汉泽.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2014(7):11-17,110.
[11]朱启臻,胡方萌.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环境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61-69.
[12]李俏,李辉.社会化小农框架下家庭农场发展机制构建研究[J].农村经济,2014(1):9-12.
[13]杨鑫,陈永富.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分析: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9):2419-2422.
[14]朱启臻.综合农场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J].绿叶,2012(11):44-50.
[15]伍开群.家庭农场的理论分析[J].经济纵横,2013(6):65-69.
[16]朱啟臻.家庭农场规模应上下限[J].中国农业信息,2014(7):14-17.
[17]王春来.发展家庭农场的三个关键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4(1):43-48.
[18]黄延廷.我国农地规模化的路径:基于农场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农地配置状态的关系的假说[J].农村经济,2010(11):25-28.
[19]杜志雄,肖卫东.家庭农场发展的实际状态与政策支持:观照国际经验[J].改革,2014(6):39-51.
[20]蔡颖萍,杜志雄.家庭农场:政策需求与政策供给[J].经济研究参考,2017(45):3-14.
[21]胡宜挺,叶红敏.家庭农场扶持政策需求优先序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疆的调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4):733-739.
[22]陈永富,曾铮,王玲娜.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13个县、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4(1):3-6.
[23]杜志雄,刘文霞.家庭农场的经营和服务双重主体地位研究:农机服务视角[J].理论探讨,2017(2):78-83.
[24]杜志雄.家庭农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生产经营主体[J].农村经营管理,2018(2):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