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静
摘 要:在始终无法摆脱的应试思想下,基于考纲要求而单纯针对教材文本的“狭阅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快阅读”成为反而束缚学生思想成长的枷锁。而虽契合素质教育理念,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落实的面向广阔知识海洋的“广阅读”与“细嚼慢咽”以知书中味的“慢阅读”则成为更为理想化的阅读目标。本文便就此二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合话题做出在教材文本基础上但又突破教材的“广阅读”、经细致指导并反复体悟的“慢阅读”、对于语文应试考虑的说明此三方面的阐述。
關键词:小学语文;广阅读;慢阅读
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言:“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因为阅读首先是开阔眼界的过程,正所谓“开卷有益”;其次是主体对书籍中所揭示的生活、人生与社会的认识、对其内所含有的深度的思想与见解接收的过程,但这需要阅读主体的细细品读与体味,以真正知其意、悟其理。
一 在教材文本基础之上,但又突破教材的“广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而阅读的真正对象则是包括教材文本,但又不限于教材文本的为林语堂所言:“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籍。前者通过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等的剖析以做出在阅读方法上的示范、文学语言上的学习及人文情怀上的启迪,而后者则是让学生依据走入更广阔的文字、书籍海洋,在养成持续性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同时,使阅读益于其一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还应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的“广阅读”。
例如:在《牛郎织女(一)》一文的教学之后,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对中国的民间故事传说有一定的了解,我则带领同学们阅读了此文之后的自读课文《牛郎织女(二)》,并推荐其去阅读了中国古代包括《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在内的民间四大传说。以使同学们能够通过此些作品了解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的特点、其中所蕴含的奇丽的想象艺术、对自然与生活的另外一种非理性化的浪漫主义看待与诠释角度、及古代在重重的社会阻碍下所产生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二 经细致指导并反复体悟的“慢阅读”
语文具有人文性,而“人文”包含有文化、艺术、美学、哲学等类项而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品味与体悟,从而生成“人文素养”。因此,除却“广阅读”,在对每一篇文章、每一本著作的阅读中,皆应该“慢下来”,对阅读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探讨、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进行反复的体悟、对文本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刻的交流等。
例如:在课后作业布置中,我则以阅读为主,即诸如“今天的作业是阅读这几篇文章或阅读这本书的20页,或者自由阅读”等,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空余时间,我亦会让同学们拿出随时携带着的书本进行阅读。且这些阅读文本皆属于其按自身兴趣挑选或者我所推荐的,因而阅读积极性不成问题。此外,同学们容易将文本当做故事,进行针对单纯情节故事概貌的浏览,而鲜深入到文本主题、抑或文本的创造方式、艺术层面,因而很难有深刻的阅读感受。针对此,我则会首先教给其阅读方法,如读思结合、做读书笔记、阶段反思与总结以及针对不同类型文体文本的重点要素的关注。其次,按照此类方法的阶段文本阅读结束之后,我还会在全班范围内开展“读书交流会”,以自由的交谈或者围绕一个主题问题进行针对性探究此类“慢阅读”的形式促进同学们的阅读反思。如此的“漫谈”方式定将促进同学们思考习惯的养成、思考深度的增加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 对于语文应试考虑的说明
“广阅读”与“慢阅读”必然会导致师生学科应试困难的担忧,因为考试升学看重的始终是成绩。但对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广阅读”与“慢阅读”并非一个“得不偿失”的行为,反而将以另一种更加温和、持久的方式坚实地奠定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视野的基础。因为读得多,对于生活解读的角度便愈多;思考品味得多,对于生活理解的深度便愈深;伴随此阅读与思考,其对文学艺术形式的理解也便会水到渠成。而这亦便恰是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应试考察所针对的内容。
例如:在对上述由《牛郎织女(一)》引发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传说”文本的阅读中,我和同学们便会针对“故事中的想象艺术”、“古代爱情的阻碍”、“民间故事与神话的区别”等的话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这便涵盖从语文人文性到语言工具性的全面触及,而由此生成阅读能力亦便足以应对同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所进行的应试考察,因为应试题目亦不外乎与文体、文本内容与文本主题等几个方面相联系,且“广阅读”与“慢阅读”亦能够拓展学生视野、深化其思维,在利于阅读的同时,亦利于写作。
参考文献:
[1]曹晓颖.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93-94.
[2]陈锦芬.慢阅读 深思考——学生数学教材阅读力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9(2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