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的计算课更加注重算理的揭示,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学生“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而这恰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也是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探讨的问题,但总也不能很好的突破。
恰逢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我主讲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课后同伴们中肯的建议、领导们耐心细致地点评让我茅塞顿开,真得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下面,我结合几个教学片段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片段一:情境引入。
师:在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小数,比如买东西的时候,给病人量体温的时候,测量身高的时候……说到测量身高,我想知道咱们班谁最高?请到前面来。(一名女生被请到了前面。)咱们班谁最矮?也请到前面来吧。(一名矮个子男生被请到了前面。)
师:一高一矮站在了我们面前,看着他们俩的个头,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他们俩的身高相差多少?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要解决这个问题得知道什么条件呢?
生:得知道他们的身高各是多少。
师:说得好。(转向高个子的女生)你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吗?
高个子女生:我的身高是1.6米。
师:(转向矮个子男生)你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吗?
矮个子男生:我的身高是1米35厘米。
师:(问同学们)1米35厘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
生:1.35米。
师:现在两个人的身高都知道了,刚才提出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生:1.60-1.35
师:这是一道小数减法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又为什么这样算。
师:这道题该得几呢?请大家赶快动笔算算吧。
(学生动笔开始了计算。)
【反思:在这一环节,我之所以没有采用课本中的奥运会女子跳水成绩的情境图,是因为奥运会的事情对于农村的这些孩子来说,显得有些疏远,而同学的身高问题却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通过教学实际来看,也的确起到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在这一情境中,由于我没有对重、难点教学内容完全做到胸中有数,所以就没有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课堂上这些生成资源,以致于在后面的教学中走了许多弯路。】
【再设计设想:学生汇报的身高,在板书时,要板书带单位的形式:1.6米(不再写1.60米了)、1.35米,这样,就能更充分体现数学是在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服务。另外,当让学生根据同学的身高提问题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提减法的问题,还要让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这样在揭示课题的时候,就不会显得牵强,一个加法,一个减法,既能解决退位问题,又能解决补位问题。】
片段二:理解算法、算理。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計算,师指一名学生板演。
1.60
-1.35
————
0.25
师:同意他的做法吗?你们也这么做的吗?(学生点头示意。)
师: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在什么时候见过?
生:在一年级时候,在做整数减法的时候。
师: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呢?
生:都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这道题有小数点。
师:说得好,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个小数点。
接下来,师引导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做,再挑选特例让大家共同做。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还真发现了一些新情况,让我们快来看一看吧。
(师板书学生的横式:1.05+0.95=)
师:指一名同学板演。
(出题者和老师一起巡视)
师:(询问出题者)你觉得大家做得怎么样?
生:还行。
师:这是一种什么新情况呢?
生:小数末尾为0,要去掉。
师:他观察得真准,应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化简,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师:这还有一道题,板书:1.35-0.435=,谁来说说这是一种什么新情况?
生:这道题有两位小数,有三位小数。
师指一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老师巡视,发现有出错的同学了,又让这位同学把错的算式也板书出来了。)
(学生板演完以后,老师先请做对的同学说自己是怎么做的,然后请出错的同学说自己错在哪里了,最后老师强调了补位的问题。)
师:看到大家出的题这么好,我也想出一道题,让你们来做,行吗?(学生齐呼:行)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板演完以后,师生一起讨论出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也就保证了相同的计数单位进行相加减。)
【反思: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我在这里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却突显繁琐,看似学生理解了算理,实则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在学生呈现错误算法的时候,我也应该先请错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另外,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时,要是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再设计设想:在学生解决完身高问题之后,就追问学生:你是怎么计算的呢?为什么这么算呢?揭示出算理,突破难点。接下来学生自己出题的环节,再灵活运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处理得数末尾有0、补位、进位、退位等情况,这样就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
教学反思:
1.真正读懂教材,不仅要挖掘教材内涵,领悟编者意图,更要把教学的重、难点梳理清楚,有秩序地放在脑中。
2.真正读懂学生,是首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要尽可能地预设出学生要出现的所有情况;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快速地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学生的意外的、精彩的表现,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另外,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机会。
3.真正读懂课堂,就需要老师时刻保持清醒,随时挑选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有效教学资源,尤其是一些错误资源,最好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总之,如今的计算教学是不能单纯地停留在计算方法的教学上的,我们要在“三读懂”的指引下,实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