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长洲 侯林瑞
摘 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就业能力并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就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五三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就“五三一”校内实训基地的提出、内涵、以及其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做了叙述,并进一步细化“五三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策略。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 “五三一”理念 校政企合作 共建共享 高技能人才
随着国家“新工科”建设的推进,高校作为为国家输送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主要载体,在新时期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真正培养高技术全能人才,除了系统的理论教学,更离不开实践性教学。目前,校企合作发展已是大势所趋[1, 2]。以我们济南大学为例,就在泰安、淄博、德州等市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给学生的实践工作提供了一个演示的平台,有利于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课本知识、便于高质量就业[3]。然而,校外生产车间的实践也显示出其弊端:(1)学生人数太多,出行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且费用高;(2)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3)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因此,为了破解校外实训基地培养的困局,增设校内实训基地,对于进一步深化践行“新工科”建设方针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五三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理念的提出及内涵
1.“五三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放开,大学生人数已飞速增长,就业局势欠佳。为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桥梁纽带,国家和地方政府已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各个高校可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寻求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区域发展战略的大好形势下,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的格局已逐步形成。然而,随着高校人数的激增,仅仅依靠企业场地已不能满足高质量人才实践培养需求,“校内實训基地”建设势在必行[4]。近几年,我校济南大学从国内外引进了多个科研创新团队,如果能引进这些科研平台参与本科生教育教学实训,并构建一套标准、规范的校内流动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制度、流程及相应的基地运行的保障机制,这些优秀的师资队伍、宽阔的实验场地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将对高校实践教学是一大利好。
2.“五三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理念的提出
为了进一步响应国家“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号召,济南大学把校企合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为学校与高新技术企业深度合作搭建桥梁,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环节中指导科研实践,提高本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就业能力。2018年,我校成功入围万企千校平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2018济南大学专家暑期高邮行等活动,均体现学校对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视。立足于市场导向,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我们创造性提出了“五三一”校内实训基地假设新理念,并对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
3.“五三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理念的内涵
“五三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即“五职能·三融合·一宗旨”的大学实践理念。 “五职能”表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为学校和社会要担负的五个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技术咨询服务、成果转化这五大基本职能;“三融合”表示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创建过程中,要深化教学与科研融合、科研与成果转化融合、校内平台与企业资源融合;“一尊旨”就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我国培养高质量“理论和实践能力俱佳”的双能人才。
二、“五三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理念的具体实践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充分整合校内科研平台资源的基础上,争取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建设,在满足学校、企业和社会服务多方利益需求下,按照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形成的规律,在校内开展实践实训学习,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1.出台鼓励科研平台参与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
以我们济南大学为例,这几年我校大力引进多个科研创新团队,把这些科研平台纳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纳入平台建设的相关科研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对于他们参与平台建设所做贡献给予一定奖励,例如工作量补贴。这样可把一部分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释放出来,他们把自己所学献身于实践教学,在完成工作量的同时,加速科研成果转换,为本校科研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充分利用这些科研平台,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这些科研平台上的高精尖仪器对学生无偿开放,这对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利的。相比于企业实践,学生可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完成实践训练。学生不出校门就可接触到世界各个领域比较前沿的课题,他们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相关实验室做实验,了解科研动态,丰富课堂所学,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对于一些复杂难掌握的仪器操作、产品制备等过程,他们有机会通过多次重复操作来掌握。通过大学四年的实践过程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在未来考研及工作中的竞争力。为了更为有效地促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有必要采取双赢的利益驱动和保障机制,学校尽快出台相关文件及政策。
2.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建设
吸引政府、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打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在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下,以学校为主体,学校负责提供场地、师资和仪器设备,企业负责提供产品生产技术指导和成果转化,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具体到人员配比、资金投入配比、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并签署法律文书。
3.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实践教学质量,对于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为此,校内实训基地应当是能够满足一定规模实习实训要求,选择科研场地面积较大、地方相对稳定的一些科研实验室。此外,学校及学院尚需积极开展相关系列工作,在充分调研本校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整合并统一部署,制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章与建设机制,加强和规范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尤其是在卓越工程师和新工科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校内研究平台资源和企业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切实做好“三个融合”,摸索出一套适合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新模式。
(1)深化“教学和科研”融合,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双重利益
要做好教学和科研的和谐发展,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研究的基础。科研平台的开放要以不影响教师和研究生的正常科研为前提,大学生的实践能为科研平台的良性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帮助,这样才能提高科研平台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2)做好“科研和成果转化”融合,促使校企无缝对接
在政府宏观统筹和有效干预下,为校企对接提供机会和平台。基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校院专业团队和教师可为相关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服务,提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也可对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扶持,进一步提高产品生产效能;再一方面,高校也可通过产学研等项目形式,提高相关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最后一方面,高校也可选拔学生真正入驻相关企业,参与产品生产实践,打破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之间壁垒局限,攻克生产技术难题,促使理论科技成果向产品成果转化。
(3) 融合共享“校內平台和企业资源”,既得利益最大化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要深度融合校内平台和企业资源,鼓励它们积极参与,采取有效的建设机制和措施,促使它们良性运作和发展,各方均得利益最大化。只有校内科研平台和企业多方的积极参与,才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
(4)更新专业实习培养方案
我校以前材料类学科比较强大,我校材料类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主要在机械加工、水泥制造、玻纤等一些非常传统的企业进行,生产工艺老旧,实习内容较为单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材料(如新能源材料、绿色环保材料等)被列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与传统的公司加强合作,也要与新兴新材料企业需求接轨,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将通过两年的建设及校内实习环节的实施,同时拓宽校外相关功能材料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并更新或制定详细的生产实习培养方案,促成校内流动实习基地建设顺利开展。
基地建设期内,通过论文发表、实物发明样本、问卷调查以及生产实习报告形式对每一阶段的实训效果进行动态评估,逐步更新和完善《校内实训培养方案》。借助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团队科技攻关,积极参与省内外各种新材料开发与制备的开发项目,推动我校材料类及相关专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升我校在全省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也促进我省各种材料研发与制造整体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娴等.从结构到文化:创业型大学自适应治理模式的建构.高教探索.2018年第5期.
[2]张巧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江苏高教.2016年第3期.
[3]章晓莉等.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10期.
[4]金光辉等.校企共建”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科技创新导报.2018年第5期.
[5]王洪才等.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原长洲,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侯林瑞,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工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