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路径探讨

2018-10-21 18:44卢云丹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42期

卢云丹

摘要:现代化教育大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是“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发展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如何优化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路径也成为了所有小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对相关的组织路径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小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活动教学方案。

关键词:现代化背景;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组织路径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时候首先要牢记三个关键词,即“课程主题”“课程组织形式”以及“教师引导”,这三个关键词各有各的侧重点和作用,是发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价值,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根本前提。同时,在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在组织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时候还要把握好三种方式,即“生活化教学”“多元化教学”以及“社会热点渗透”,这三种方式可有效保障综合实践课程“接地气”“有乐趣”“有意义”。那么,具体应如何组织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呢?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途径又有哪些呢?以下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组织

1、主题选择

试想,如果实践课程的主题不明确或太无趣,那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所以,选择合适的实践课程主题是组织实践课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小学生来说,实践课程的主题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是趣味性:只有有趣有料,让人眼前一亮的主题才能勾起学生的情感记忆或体验,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才能在实践课程组织阶段号召和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

第二是简单性: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实践活动能力较差,很难理解一些复杂的实践活动。所以为了保持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活动信心,教师必须要选择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

第三是科学性: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应从娃娃抓起。尤其在科学类的实践课程中,教师必须要坚持实践课程主题的科学性,即学生的所有探究实践行为均以科学为准则,绝不允许加入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甚至活动。

2、课程组织的形式

课程组织形式是整个综合实践课程的主心骨,也是总方针,影响着整个实践课程的组织质量和开展成效,因此非常重要。对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来说,课程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参观学习类,包括参观科技馆、历史博物馆、图书馆、企业(工厂)等等,虽然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听和看,但通过参观学习,可以从解说员老师那里了解到很多很多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于学生而言定然受益匪浅。

第二类是实践探究类,包括生活探究、自然科学探究等等,这类探究活动需要学生以分组方式进行,每个人都必须亲自参与整个实践探究过程。当然,鉴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有限,所以还需要教师从旁指导。

3、教师引导

说起教师引导,那必然就要说一说“人本教学”理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本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了主流的教学理念之一,旨在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知,对实践课程来说,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那么,应该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能力呢?

首先,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并据此选择实践课程的主题和相关内容,保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其次,教师也不能完全凭学生的想法,还必须根据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去参加一些对他们有益的实践活动。

二、现代化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路径

1、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兴趣

生活是一个大宝库,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实践素材可供學生选择。所以将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方式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必然会产生不错的“化学反应”。

比如,大多数的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所以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生活动漫探究之旅”,可以带领学生去动漫产业基地看一看他们喜欢的动画片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还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利用生活素材制作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这些活动紧贴生活,生动有趣,必然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2、多元化进行教学

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方式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结合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融合兴趣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师生互动教学三种教学方法。

首先,以学生感兴趣的实践内容为主体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多媒体教学融入思维导图或音视频资料,整理活动流程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最后,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的实践思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

3、紧扣热点,培养学生责任感

众多的社会热点折射出众多的社会现象,其中包括正能量内容和负能量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多接触一些社会正能量内容总是没有错的,所以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必须要融入正能量的社会热点。

比如针对“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热点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公益进行时”实践活动,和学生一起走上街头宣传公益,并做好人好事,在发现老人摔倒(或是老师需要其他帮助)的时候既能挺身而出,也有方式方法(现场拍照取证等),如此,既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为担责任而瞻前顾后,还能教给他们一些科学的处理方法,防止“以怨报德”的事情发生。

结束语:

通过对组织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三个关键词和三种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需要摆脱“说教”“死板”“低效”等无意义的教学方式,向“自由”“开放”“高效”方向进行优化升级。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的个人浅见,随着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越来越高,相信各位小学教师能够总结出更多更好的课程组织方案,文中尚存的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任军.课改背景下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法探索[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8(7):43.

[2] 吴阳.基于生活背景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J].考试周刊,2017(A5).

[3] 刘伟超.崇明举办《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研讨活动[J].上海教育科研,2016(09):80.

[4] 杨秋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路径研究[J].中华少年,2018(28).

[5] 周洪燕.现代化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8):19-19.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大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