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和生活的联系又非常紧密,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也必须要联系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倡导走进生活,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将笔下的场景、人物、事件具体化,将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优化生活化教学,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在此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思想和形式上淡化作文概念
从思想上“淡化”,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模糊“作文”的负累,采取多种形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像、推断,去剖析、感悟。让学生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我有什么说什么,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写多也可,写少也行,没有字数、结构、形式的限制,只是要求:观察要细,发现要多。当师生共同抛开了沉重的枷锁,思想能自由驰骋的时候,你会发现,作文的课堂,会像生活一样斑斓,会像综艺节目一般精彩……
作文的形式上,我们要有意识地把“作文”一词从课堂上消失,试着把作文课变成一次游戏、一次采访、一次广告招标、一次观察实验、一次知心对话、一场偶然事件……这些活动,可就地取材,但需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在语言疏导上既要“刻意”淡化,又要相机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生活,把你参与或观察到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就是作文。
二、在平等对话中打开生活之窗
作文就是生活,它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需要应运而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打开生活之窗,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成了写作的信息与材料:为好朋友讲述出去旅游的经历;向大家介绍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谈自己对今后的设想;夸夸自己的爸爸妈妈;写写每天最高兴的、最烦恼的一件事……这一切在平时生活中见到、用到、想到的都是作文的素材。
1.激活学生情感因素,指导选材。
“生活无处不飞花”,作文的选材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我们应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介绍惊天动地的人物,而应该从小处入手,着眼于“鸡毛蒜皮”来写,否则作文的 “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从何而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对发生在学校中的某些事情的看法,进而写老师、家人对自己的关心、支持,再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要闻,敢于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等,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困境”,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这一点来看,创造条件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显得尤为重要。最近,笔者对以活动为载体的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大胆地把活动引入课堂,在活动中观察,体验乐趣,在写作中回味,感受文字。如执教《吹鸡毛比赛》,从营造气氛、组织活动、指导观察,到练习说话、记下镜头、评价修改等,学生无不兴致勃勃,活动中热情高涨,津津乐道,写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有趣的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以说促写。
朱作仁教授一直主张“书面语言的表达过程需要有声语言(口头语言)的支持。因为儿童的内部语言还不成熟,思维要借助有声语言来进行。所以教学上必须通过口头语言的训练来发展儿童的书面语言。”这一观点也为“以说促写”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因此,生活化作文教学应在师生愉快和谐的浓厚氛围中实现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表达的积极性,在平等对话中为学生打开生活之窗,使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情节由此扑面而来。
例: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谈谈“压岁钱怎么用”,还未板书课题,孩子们早已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可以穿新衣,可以放花炮,可以出外旅游,可以新学期买学习用品,还可以……真是太幸福了!接着我让学生说说你有多少压岁钱,谁给的,你是怎么用的,学生又是七嘴八舌,个个说得头头是道,我真不忍心打断他们。最后我进行小结:“压岁钱无论多少,都体现了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从大家的发言看出,不少同学们的压岁钱都花得有价值,有意义。希望我们能用好自己的压岁钱。”从而激发大家对“如何用好压岁钱”的讨论,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做法想法写下来。
3.关注个性语言的发展,享受生活。
当学生忘记作文的恐惧,享受到生活这一源泉时,个性化语言就会在课堂宽松、和谐、民主、激励的氛围中迅速滋长起来。例如在一次《夸夸我的伙伴》作文课中,我在只字未提写作文的情况下,以游戏形式使课堂氛围宽松起来,消除了课上与课下的隔阂,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发挥学生自主能力,激励他们畅所欲言。有的学生就用广告的形式来展现,有的用书信的方式来表现,还有的用表演或叙事引出……每一种表达都是孩子们最能体现、表白自己心情的形式。即便是同一种表达形式也会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种风格、多种气质:有的诚恳质朴,有的客观冷静,有的亲切委婉,有的幽默诙谐……
4.注重真情实感的表露,感悟生活。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为所有的学生所熱爱。在写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还会进一步地学会做人,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编织生活的有品味的人。因此,指导学生恰如其分地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珍惜同学之间的友好情谊;树立服务大家,服务集体的意识;体验亲情、师生情……
三、在主动参与中轻松写作文
学生是热爱生活的,一旦他们知道自己是在描述生活时,一切都变得主动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既要会把教室作为一个社会中的场景,让学生去饰演,去体验生活中的一个个镜头,可以当顾客,可以当游人,这样就使学生说的欲望高涨,过去被动地听、说、写,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自觉行为,又要能把学生带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真真切切地写下来。同时,还要求老师辅之以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让学生写好作文。
1.训练重点明确,让学生有成就感。初期的作文训练,老师要把有关提示与要求定得具体详细些,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以期学生能明确训练重点,并且较顺利完成一篇文章,获得初步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共同参与讲评,让学生掌握标准。作文是为了表达某个中心或某种思想感情,但这种表达效果如何,要加以评判。因此,每次写完作文后,及时精选一篇或几篇各种层次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对照分析,体会其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使“作文怎样写”的技巧训练更具体化,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慢慢掌握标准。
3.组织学生批改,让学生互评互学。在基本掌握评判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当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番,所以可组织学生评改作文,由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组负责批改四篇作文,要求小组成员在读完各篇作文后,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共评得失,使作文要求更加具体化。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其主体地位与作用得到了真正发挥,他们的写作热情也可随之不断增长。
相信,只要我们能真正地淡化作文概念,走进生活,打开生活之窗,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会走向一片更加宽广明朗的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老坝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