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笑
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百无聊赖地听,老师神采奕奕地说、学生漫不经心地做,老师口若悬河地问、学生气若游丝地答……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下,教渐渐代替了学,双边活动成了单边活动,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教学的主宰,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授予者,而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却成了课堂的附庸,教学的傀儡,成为游离在外的“吃瓜群众”。可想而知,这样的师生互动是苍白无力的。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如何才能调动更多学生参與互动?新教育常态下,师生互动的内容和方式,还可以有哪些创新举措?结合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我做了一些尝试与思考:
一、交流碰撞、巧妙设计,增强互动吸引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成长的共同体
课堂上进行师生问答对话,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互动方式。在对话交流中,师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一问一答中,教学层层推进,师生共学共进。怎样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乐于表达?成为我在课堂互动中思考的第一步。
1.平等对话,共识达成:老师平等、尊重的态度,是互动开始的前提。开学第一课,我便和孩子们约定:语文课没有对错,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只要你愿意表达,我就愿意倾听。因此后面三年的课堂上,只要学生发言,我从不轻易否定批评,尽可能予以鼓励,学生渐渐对课堂发言形成了共识,信任让他们乐于表达。
2.情景创设,共情投入:互动除了语言的交流,更需要的是情感的投入。如何牵动更多孩子的心?情境创设是一个好办法。《安恩和奶牛》中“化身小侦探”梳理故事线索、《都市精灵》中开启“城市争霸赛”筛选课文信息,《范进中举》就文本内容改编进行“课本剧表演”,《卖炭翁》一课“化身朗读者”,在朗读中读懂诗意,感悟诗情,品味诗艺,《作文》公园写生……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尽可能拉近学生与课本的时空距离,更容易调动孩子们的兴趣与情感。
3.合作学习,共竞成长:课堂上的发言机会毕竟少数,如何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八年级古文教学中,我常常让组内讨论自学、组外发言PK,让学生来板书,让小组来讲课等等,合作竞争的方式让更多孩子有了参与的机会、表达的平台。
互动的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成长的共同体!
二、技术助推、模式创新,打造互动凝聚力——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翁
偶然的机会下,我第一次有了将平板引入语文课堂的初体验。在信息化教学的平台下,我发现原来技术的助推,可以让师生互动拥有更多元、更鲜活的方式。
1.全新学法,及时反馈,让互动更具针对性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类文本,这类古文的学习中朗读课文、翻译字词、疏通文意永远是第一步的重头戏。传统的古文教学,常常是学生读老师评,老师讲学生译,是一对多的互动方式,有时收效甚微。孩子们每个人手持平板,戴上耳机,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翻看三段老师录制的微视频,听读跟读,讲解翻译,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重头再看,来不及的地方可以停下咀嚼,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自主学习。自学完毕,孩子们立即通过练习实时巩固,通过学情反馈,再有针对性地抓住薄弱点进行一对一讲解巩固,大大提升了基础掌握的课堂效率。
2.打破限制,形式鲜活,让互动更具普遍性
不同于传统的小组讨论,孩子们利用平台里的讨论区功能畅谈自己的观点,可点赞可补充,打破了座位的限制,碰撞出了更多的思维火花。不同的观点可以拍照上传,可以抢答、可以随机作答……孩子们不再局限于举手发言,倾听老师,可以多渠道、多方式地反馈表达,孩子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互动的技术创新,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翁。
三、个性作业、深度开发,延伸互动生命力——让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合作方
比起课上的交流,我更关注课后的互动。个性化的作业,可以成为我和孩子们深度沟通的有效渠道。
名著阅读时间长,落实难,于是,我尝试开展水浒人物微课题研究,让学生们分组阅读,从“水浒中的男性形象、女性形象、奸臣形象”等微课题展开深度阅读,并用形式多样的阅读展示作业,如“写一份读书报告、看一次小报展览、说一段精彩评书、演一段经典片段”。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为语文教师,我常在想:未来的语文学习,是否可以在路上?校门口的翠竹公园里,我和学生观察自然、寻找写作灵感;市区的东坡公园里,我和学生赏花吟诗,了解东坡遗韵。两次成功的尝试让我期待:语文学习的脚步是否可以延伸到更远?于是,我和语文组的小伙伴们共同开发“带着书本去远方”绍兴研学之旅。读着课本中“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一边在百草园中寻找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吃茴香豆,品绍兴黄酒,在咸亨酒店中演绎《孔乙己》的悲喜故事;曲水流觞,投壶赋诗,在兰亭中感受文人雅集的闲情逸致……从孩子们专注陶醉的眼神中,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语文变成了我们的语文。
除了以个性化作业为沟通的平台,课堂效果好不好?做个问卷调查,让学生来参与评课,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与形式的真实反馈。
互动的深度开发,让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合作方。
尊重的态度,生动的情境,学法的创新,技术的助推,个性化的作业,角色多元的教学评价……我和学生们在鲜活的语文课堂中,在深度交流的课后,去真实地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去探索更多元、更具生命力的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 《数字化教学平台对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造》,徐志耀《语文教学通讯》
[2] 《浅析初中作文信息化教学策略》,刘倩《中国校外教育》
[3] 《教育信息化助推初中生语文个性化学习评价》,张宗贤《信息技术与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