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兵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当下的好多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首先,是阅读的功利性太强。从家长到教师,无法正确认识名著阅读的深刻意义,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纯粹从应试的角度要求孩子读名著。再者,缺少正确有效的阅读指导。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只要多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找一些相关的练习,让孩子们背熟,就能应付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名著阅读试题了。至于阅读原著,那是可有可無的事。
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名著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且科学的引导他们展开名著阅读。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 积极转变角色,真正承担起名著阅读教学的职责
语文老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阅读名著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走向高尚。必须积极地转变角色,再不能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对名著阅读教学抱着功利之心。另外,老师也要帮助学生转变思想,使同学们认识到阅读名著对于他们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比如《朝花夕拾》的导读教学:我先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将《朝花夕拾》读了一遍,遇到一些费解的地方,上网搜索。通过细致完整的阅读,我彻底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选择学医,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为什么将自己的第一篇散文取名为《狗 猫 鼠》;也第一次明白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情感变化的曲线,明白了他对范爱农的复杂情感;也真正理解了两位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和藤野先生)对鲁迅成长所起的作用,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良师益友的感激、热爱、尊敬之情……
我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东西,何况涉世不深的初中生呢?如果老师简单粗暴的布置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这篇名著,孩子们有那个能力,有那个耐心把它读完吗?更谈不上获得对自己的成长有益的启示了。语文老师必须担负起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这一不可推卸的职责。
二、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做任何事,有兴趣,才会有做下去的动力。阅读名著更是如此,有兴趣读,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
有人说电视是学生走进名著的“第二课堂”,它直观生动,形象丰满。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看电视的心理,巧妙引导他们收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教师要明确的告诉孩子们,电视剧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是艺术加工过的,和名著还是有很大出入的。因此,许多学生看了电视剧后,产生了阅读原著的愿望。这个时候教师又应当指导学生将影视作品和原著内容进行对比,让他们在对比中深入理解名著的人物、主题和精彩之处。
三、 传授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名著阅读的质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教师明确了自己指导名著阅读的职责,当教师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不够的,还必须传授给同学们科学有效的名著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名著阅读的效果真正得到落实。我建议同学们采用“四步走”的阅读方法:粗略的读完名著;认真品味名著;摘抄名著的精华;参透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思考作者留给读者的问题。
《西游记》是文言白话文,高深难懂。我建议初一的同学们购买的是简装版的,这样通俗易懂。首先,我要求同学们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抓紧把作品粗略的看一下,了解大概的故事情节,感知大概的几个经典故事。接着,我提高了要求:用一至两个星期时间,精读作品,必须能够概括出作品中几个经典人物的形象,并分析作者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第三步,我要求同学们做摘抄,将作品中一些刻画得比较经典的情节(哪怕是体现人物个性的语言描写)摘抄下来,在摘抄的过程中,细细品味人物描写的技巧。最后,我要求同学们展开讨论,品味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意图,讨论当代青少年阅读《西游记》的现实意义。不少同学深切的体会到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的现实意义:一个人的成长,只有经历了重重磨难,才能真正成功。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为了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持久性和自觉性的活动,语文老师可以适时组织同学们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给他们的名著阅读创设良好的环境,从而磨练同学们坚持读书的意志,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浓厚兴趣,最终实现“阅读”转变为“悦读”。我的做法是:①举办名著阅读知识竞赛:组织全年级的同学参加这一活动,每班推选种子选手若干名,举行有关名著的知识竞赛(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涉及内容为作家、作品、人物、情节等,学校组织评奖,并当众奖励优胜者和优胜班级,吸引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名著阅读中来。②组织学生写名著读后感或文学评论:每学期都要求同学们从所读名著中挑一本名著,自选角度写读后感或者文学评论,聘请全校语文老师参与评选,将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印发给家长。③课本剧表演:发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片段,加以艺术改编,创作课本剧,分角色进行表演,再由同学们展开点评,看哪些同学的表演最接近人物形象,最能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当孩子们的表演获得大家的交口称赞时,最容易产生极大的阅读成就感。
总之,名著阅读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语文素养,更能够极大地提高孩子的人生品味,使之成为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