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推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五个主要技术模式

2018-10-21 11:35张媛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耕地保护质量提升效益

张媛

摘 要 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我市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0-20cm)进行了详查分析。全市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7.71-25.18g/kg,平均为15.04g/kg。86.91%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缺乏的水平,仅5.20%的耕地处于中等水平,丰富的仅占7 %,其中丰富的基本为多年种植蔬菜特别是保护地蔬菜的土壤。针对我市土壤质量状况下降的趋势,结合项目实施,主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五大技术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耕地保护;质量提升;五大技术模式;效益

本溪市地处辽宁东部山区,耕地面积100万亩左右,面积小,总体质量差,具体表现为中低产田面积大,优质耕地面积小。一是有机质含量偏低,平均含量为15.56g/ kg,属于较缺乏。由于多年来有机肥施用数量少,虽然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有机肥源增加,但农民为提高种田效益,优质农肥多数施入经济田、高效田,普通粮田作物营养多靠化肥提供,施用农家肥面积逐年减少,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0%左右,有些地块甚至多年不施有机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二是氮、磷、钾等养分不平衡。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我市耕地养分状况可以概括为缺磷、少氮、钾丰富。而现在全市土壤营养状况为氮丰,磷丰,缺钾;三是土壤酸化现象明显。由于大量施入化肥农药,使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比例失调,破坏了土壤中的团粒结构,同时植物将化肥中有效的元素及营养成分吸收后,其余部分残留在土壤耕层中,造成土壤酸碱度和含盐量提高,致使土壤酸化;四是耕层变薄、土壤板结。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多使用小型农机具作业,多年不继续深耕、深翻,加上农机的碾压,导致土壤耕层变薄,犁底层加厚,我市土壤耕层一般只有15-20cm, 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由于耕层变薄,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已经严重影响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

2010年—2015年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我市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0-20cm)进行了详查分析。全市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7.71-25.18g/kg,平均为15.04g/kg。86.91%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缺乏的水平,仅5.20%的耕地处于中等水平,丰富的仅占7 %,其中丰富的基本为多年种植蔬菜特别是保护地蔬菜的土壤。

测试结果表明:我市耕地87.80%有机质于缺乏状态,急需培肥。

根据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和農民生产习惯,充分考虑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通过跟踪了解、实地考察,探索研究,制定我市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模式。

主推技术模式

1 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在玉米成熟后,采取联合收获机械收割的,一边收获玉米穗,一边将玉米秸秆粉碎,并覆盖地表;采用人工收割的,在摘穗、运穗出地后,用机械粉碎秸秆并均匀覆盖地表。在秸秆覆盖后,趁秸秆青绿(最适宜含水量30%以上),在雨后或空气湿度较大时,一般每亩用2—4公斤,将腐熟剂与适量的细砂土混匀,再加5公斤尿素混拌后,均匀地撒在秸秆上。采取机械翻耕作业,及时耙实,以利保墒。

2 水稻留高茬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水稻成熟后,采用机械联合收割或人工收获,留茬高40—50厘米左右。播种前合理施用底肥。为加速秸秆腐熟,调整碳氮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多施氮肥。施肥后,秸秆腐熟剂一般每亩用2—4公斤,将腐熟剂与适量的细砂土混匀,再加5公斤尿素混拌,均匀地撒在秸秆上。然后用旋耕机进行旋耕,将稻茬和秸秆腐熟剂一并翻埋入土壤内。

3 作物增施商品有机肥技术模式。

首先,选择适宜的商品有机肥产品。选择的有机肥料是经省级农业部门登记,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动物,经过发酵腐熟的含碳有机物料,其有机质、总养分、水分及酸碱度指标需符合《有机肥料》农业行业标准,重金属、蛔虫卵死亡率和粪大肠菌群数等必须达到无害化要求。技术重点是确定合理的商品有机肥施用量。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在确定作物目标产量和需肥总量的基础上,采用同效当量法,确定商品有机肥与化肥施用量。在施用商品有机肥的基础上,对实现作物目标产量时需肥量不足部分通过施用化肥进行调节。原则上,推荐玉米、水稻每亩基施商品有机肥150-200公斤。在此基础上,按照项目区3年后农田有机与无机施用比例达到3:7的目标要求,逐步加大商品有机肥施用量。

4 玉米秸秆集中堆沤腐熟技术模式。

本技术模式适用于靠近水源、运输秸秆方便的地方。修建堆沤坑。挖深1.5米的坑,坑的大小、形状根据场地和材料灵活掌握。制堆与调节碳氮比。将坑底夯实,铺一层厚 30厘米左右、未切碎的玉米秸秆,加水调节含水量。将玉米秸秆粉碎成10厘米左右小段后堆成20厘米厚,向堆上泼洒秸秆腐熟剂和尿素,然后堆第二层,以此类推,逐层堆沤,堆成高出地面1米左右为宜。经高温堆沤发酵后,做肥料施入土壤,培肥地力。

5 本溪山区酸性冷浸田改良技术。

在施用有机肥和减量施用10%化肥的情况下,通过施用“施地佳”调节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土壤水分的渗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酸化缓冲能力,使土壤PH值升高,将酸化板结土壤受约束的水分和有益营养元素有机络合转化为可用状态而提高出苗率,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通过近几年的项目实施及五大技术模式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6 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项目实施,全市累计推广累计推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58.6万亩次。新增纯收益2248.82万元,总节肥量2211.96吨,其中水稻节肥541.12吨,玉米节肥1669.84吨。总节支额666.56万元,投入产出比1:1.45,经济效益明显。

7 社会效益显著

作物秸秆及商品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的磷、钾、有机质、微生物等营养元素,由于项目的实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3.39g/kg ,土壤碱解氮平均增加7.0mg/ kg,有效磷可增加0.71mg/kg,速效钾可增加6.0mg/kg,从而改善了土壤土壤团粒结构,通透性增强,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29g/ cm3 ;CEC增加1.85mgkg ,使土壤的蓄水、蓄肥、保墒能力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8 生态效益显著

秸秆还田,减少和杜绝了秸秆的焚烧。有机肥的施用,解决了畜禽粪便的利用。不仅减轻了这些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美化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培肥地力,进一步带动畜牧产业的发展。同时,减少化肥的投入,也就减少了化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废物资源利用是现代农业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基本农田保护、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耕地保护质量提升效益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XYZ上市公司成本控制问题对策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