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发展需要社会多领域的协调和多方面的努力

2018-10-21 09:40殷程赓
科技信息·中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档案文化方法策略

殷程赓

摘要:档案文化的发展既包括档案事业的发展,也包括发展档案文化产业。无论是发展档案事业还是档案文化产业如果仅靠档案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领域的协调和多方面的努力,要有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相近文化单位的协作、档案形成者和利用者的积极配合,形成有利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档案文化;策略;方法

档案文化的发展既包括档案事业的发展,也包括发展档案文化产业。无论是发展档案事业还是档案文化产业如果仅靠档案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领域的协调和多方面的努力,要有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相近文化单位的协作、档案形成者和利用者的积极配合,形成有利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1.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确定

无论哪种事业、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保护。目前我国档案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成熟,政府的引导与介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采取政策和经济的手段保护和发展档案文化产业,扶持和宣传我国的档案文化,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档案文化意识和素质以及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

(1)政策支持。伴随着世界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档案界总会提出新概念、产生新理论、实现新发展。让我们来将档案文化论和档案信息论的理论发展过程简单对比一下就能看出国家政策扶持的重要作用。中外学者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己经开始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文化属性的认识。

80年代初“文化热”兴起,也唤醒了少数档案工作者的文化意识。研究档案文化的相关文章的发表,引起了档案界的激烈论争。尽管不可否认其中会有言辞激烈、态度偏激的情况,但我们应该看到正是由于这些论争,改变了档案领域一片沉寂的状况,为档案学研究领域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同时,我们也知道了档案文化理论的发展至少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并不尽如人意,并没有形成比较大规模的学术讨论,专著只有两本,并且可操作性方面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20世纪70年代,信息资源论开始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档案是一种可贵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这个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不论是在档案界还是在学术界,现在己经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和研究,无论是学术讨论、文章还是专著的数量都远远超过档案文化方面,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之所以会出现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热潮以及最终达到了认识上的统一,固然有其顺应信息化社会形势这一方面的原因,可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国家政策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自从1984年邓小平同志关于“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题词发表以来,我国档案工作跨入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新历程。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1985年2月8日《關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请示》),1986年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事业发展“七五”计划(1986一1990)提出加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能力的问题。1987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上海市档案局、馆工作时的讲话和题词也强调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问题。此后,我国档案界兴起了研究档案信息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热潮。这些年来国家档案局一再强调提高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问题。如果说“档案信息资源”是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新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初期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发展,那么现在的“档案文化”概念则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继承和发展,是顺应了社会新的发展形势和背景的档案界的新提法,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档案是历史,档案是财富,做活档案、用活档案,档案工作才能大有作为。”①国家首先要明确档案文化可以发展成产业。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正确行使其宏观调控职能,制定发展计划,将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尽量避免因福利过于充实导致互助精神的废弃,因保护产业而导致经营者精神的衰退,因保护文化而导致文化创造精神的丧失。我们对档案事业的保护正如小孩学步,不能因为担心它摔倒就一味的抱住不敢松手。

(2)经济手段。档案文化产业与公众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是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产业,政府首先要增加投入。美国非营利性文化艺术产业每年直接或间接拉动的经济效益为369亿美元,提供130万个就业机会。实践证明档案文化的产业化不仅能获得巨大经济收益,还可使档案文化获得大规模发展、传播。有人认为档案文化是非生产性的文化,因此它的产业化发展是可有可无的支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拓宽档案文化发展筹措资金的渠道,可以将国家彩票的部分收入投资于档案文化的发展。英国国家彩票作为一项特殊的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创造了大笔经费,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1991年3月,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文化组织登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向这些已登记的文化组织提供赞助,便可免纳相应数额的收入所得税。以上这些措施对我国是有益借鉴。

(3)人才培养

激励机制不到位会导致人才缺乏、创新乏力。政府要营造稳定的环境,鼓励人才的培养和理论研究。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人才短缺问题成为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就文化产业的策划、经营、管理而言,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有相当的“共性”的:有纵观古今的文化视野,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档案人才的培养同样如此。档案人员要树立效益观念,不能以做“老黄牛”而自我安慰,应该试图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有限的经费和宝贵的人力、物力,发挥出较大的效能,从而摆脱档案文化高耗低效的被动局面。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政府的扶持可以发展一项事业、产业,同时,一项事业、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又可以刺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因此,档案文化产业自身必须要显示强大的活力才行。

2.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扩大档案的杜会影响

档案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不成熟的原因一方面是投入不够;另一方面也因为市场条件不成熟,社会文化环境不行。所以发展档案文化产业除了要增加投入,还要增强档案社会意识,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让社会对档案文化的产业化产生需求。一旦国民不再重视哪个产业,在这个国家里这种产业便不可能再指望有多大的发展。提倡档案文化的意义之一在于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发展档案文化,增强档案社会意识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档案文化的发展。

中国档案文化社会化程度低,表现在:第一,形成档案的领域狭小;第二,档案利用面狭窄,包括:利用人数少,利用方向局限于历史,普通老百姓对档案漠不关心,对档案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将档案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倍加珍惜。档案文化是核心文化,档案意识在档案文化中处于深层结构,是档案文化的核心部分。档案意识包含某一时期人们对档案这一事物的全部认识,是社会对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和反映程度的整体观念。具体地说,档案意识由档案形成者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档案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科学思维以及档案利用者利用档案的目的、动机、愿望、规律与方法三部分所组成。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践的反映,而它又对档案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制约着档案工作的发展。我国的档案意识呈现出由档案意识向档案社会意识过渡的发展轨迹。档案是由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它是形成者进行各项工作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是,其价值不止于此,它还具有社会价值,可悲的是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档案的社会意义。新中国成立之后,彻底改变了封建社会时期的档案所有制,檔案成为了国家的财富,是全体社会公民共享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档案工作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文化事业,档案和档案管理的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张辑哲在《维系之道一一档案与档案管理》一书中剖析到:“当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实的创造和未来的开拓活动中,常常会以一种不屑一顾的淡漠神情冷眼看待档案和档案管理;当现实确实需要以往的历史为其作证或提供营养、动力时,人们又会正襟危坐,神情惶惑地面对档案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沉重感。”“这种复杂的社会心理恰恰映射出人类那种难以改变的顽皮天性:虽命中注定只能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链场中跳舞,却时不时地总想从这一舞场中跳出去……”

由于档案宣传力度的增加和利用环境的宽松,社会各界接触和了解档案的机会越来越多,档案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不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档案机构,使档案管理正规化、制度化,一些家庭和个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档案,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及时纳入档案管理,实现了社会信息档案化,档案中所包含的社会内容更加全面和丰富。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档案馆大门的同时,各基层档案机构也积极提供档案为人们日常工作服务。

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中国需要开放的档案事业。档案事业的开放不仅仅体现在开放档案这项举措上,更需要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档案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耿云志先生说过:“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个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作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财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要增强档案的社会意识,档案馆应该充分发挥优势,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力量,增强档案文化对人民大众的凝聚力。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档案文化知识,营造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树立档案意识。

猜你喜欢
档案文化方法策略
促进档案文化创新增强校园文化活力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高校档案文化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2013年我国档案学研究的结构特征与热点透视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