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文反正为乏”解

2018-10-21 11:21贺骞琪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左传文摘文件夹

贺骞琪

摘 要:《左传》“文反正为乏”是先秦文献中的一则文字学材料,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治《左传》的学者和治文字学的学者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文字学角度,通过对“正”与“乏”二字的形和义进行比较,引用甲金文等古文字和前人观点,说明二字的关系,得出结论。

关键词:古文字;正;乏;《左传》

一、《左传》文及注解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尽在狄矣。”杜预注:“文,字。”

这是先秦文献中解释文字的例子。根据上下文意,当时赤狄之相酆舒不行臣道,晋景公欲讨伐,诸臣反对,唯伯宗数落酆舒之罪,便以“正”与“乏”两字作为论据谓其不行正道。后世注解《左传》,如孔颖达《正义》:“制字之体,文反正为乏。服虔云:‘言人反正者,皆乏绝其道也。人反德则妖灾生,妖灾生则国灭亡,是乏绝之道也。”便阐释了伯宗之言所含的道理。

对于字书,《左传》此言被许慎采入《说文解字》,立“正”部,且部下只有“正”与“乏”二字。“正”下云:“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属皆从正。”“乏”下云:“《春秋传》曰:‘反正为乏。”按照《说文》体例,字头下当先训释字义,而此处直接引用文献,是为特例。《玉篇·卷九》:“,扶法切。文反正为。又物资曰。今作乏。”则在南朝时,乏的写法与古文字不同,与楷化后写法一致。

近人着眼于文字本身,段玉裁注《说文》,有另一种说法:“此说字形而义在其中矣。不正则为匮,二字相乡背也。《礼》受矢者曰正,拒矢者曰。以其御矢谓之,以获者所容身谓之容。”他的依据是礼书,《仪礼·乡射礼》:“乏参矦道。”郑玄注:“容谓之乏,所以为获者御矢也。”《周礼·春官·车仆》:“大射共三乏。”郑司农云:“乏读为匮乏之乏。”则把御矢之物字与正乏字相通假。

至于正、乏之本义,林义光:“按此伯宗论酆舒之言,乃设辞取譬,非造字本意。”杨伯峻:“小篆正作,乏作,形似正字之反,故伯宗谓‘反正为乏,《说文》亦引之解说‘乏字,其实造字之本意恐不如是。王绍兰《经说》卷四以《周礼·春官·射人》郑司农注解之,谓‘所以受矢谓之正,所以御矢谓之乏,其用相反,于本传之文不合。”

一方面,《左传》中有关正、乏字形的言论,以抒发义理为主,正如《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也是为说明公私之利的关系而着眼于字形。这两者均是对汉字字形的平面的、静态的分析。另一方面,正、乏字形的关系确实存在,并且前人已有大量研究,所以需要追溯古文字。

二、“正”“乏”的字形

甲金文字,“正”字正体作(甲一九三)。又有(乙亥鼎),两字上部虚实无别,可视为一致;又作(师友一·一九),下部为“止”构件的方向不同,与书写情况有关,也当视为一致;又作(甲骨文编珠933),“止”构件的数量不同,也释为“正”字。春秋时代,甲骨文“正”上部简化成为一短横,如(师酉簋)。有时在最上加一短横作饰笔,作(钟伯鼎)。若下为“止”的构件再反过来,则作(其次句鑃)。在竹简中作(包山简2·77)。

《说文》“正”下收两个古字,:“古文正从。,古上字。”:“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根据甲金文,《说文》不确。

“正”的字形,有些学者认为与“足”同。足多作(甲2878)、(8422),一作(申簋):“册命申更乃且考足大祝。”(元年师兑簋)孙海波:“卜辞正与足同形,从文义上可以别之。”陈炜湛《甲骨文异字同形例》:“正和足,小篆、金文都有明显区别,不相混淆。但在甲骨文里,正和足都可写作,二字完全同形,頗易弄错。”

“乏”字所见较少,《金文编》所列(中山王璺壶):“金文反正仍为正,以正字倾首为乏。乏其先王之祭祀。”(中山王璺兆域图):“王命质为逃乏。假作窆。”又睡虎地秦简作(秦一一五),(法一六四)。甲骨文中还未见“乏”字,则最晚在春秋时代,正、乏之字形已有关联。

汤余惠:“其实从古文数据看,正、乏二字形体上的差别仅在字上的一笔:正字作横划而乏字作斜划,大概是取非正即乏之义,跟向背了不相涉。”

裘锡圭先生认为:“改变字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增减笔画(一般是减笔画)和改变方向。按照《说文》的解释,有不少字是反写某一个字而成的,但是实际上这些字大都并不是这样造成的。”“有的字从较早的古文字字形来看,跟《说文》认为是它所从出的那个字形,并没有一正一反的关系。”“战国中山王墓铜壶乏字作,看来《左传·宣公十六年》并为《说文》所采用的‘反正为乏的说法大概也是不可信的。”故从形体上看,两字确实相似程度很高,但并不是单纯的反向。因此考虑从字义去分析。

三、“正”“乏”的字义

从字义上看,“正”字义项较多。

1.“征”的本字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许君云‘从一足,殆由而讹。正月字、征伐字同。又作……卜辞曰:‘贞我弗获正。又曰:‘昔甲辰方正于。又曰:‘告曰:土方正我东啚。以其文观之,皆为正矣。”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今按许君释正‘从一止,说不剀切。今考之甲文,字或从二止,或从一止,而皆从,以足趾向之。据形求义,此即之初文也……字从而足趾向之,谓人向国邑而行,故其义为行也。”

由甲文形体可知,足向方域行进,则“正”本义为征行。

2.与政治有关

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甲戌卜,内:臣正?,执陟。(缀合编一五九)按:臣正指官职。《尔雅·释诂》:‘正,长也。郭注:‘谓官长,《左传·隐六年》‘五正,杜注‘五官之长。”

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殷卜辞中正字除了普通用为征伐的‘征字外,有用作祭祀类的‘祭牲有正、‘先王正和气象类的‘正雨、‘雨正等辞例。”他把卜辞中正字用作祭祀类的辞例分为了七类。

3.与足有关

由上节分析,“正”与“足”在甲文中字形相同,其义也有相通之处。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363片释正为足,陈梦家先生在《卜辞综述》524页亦以‘正为‘足:‘殷人不但求雨,并且要求雨量充足。”

“乏”字的字义,有不同观点。

《古文字谱系疏证》“乏”字条下列和乏相关的五字,分别是乏与月、宀、木、氵、巾组合而成,其系原称:“乏,构意待考”。

《说文·贝部》:“贬,损也。从贝从乏。”段玉裁改为“从贝,声”,注:“形声包会意也。”黄侃:“乏,匮乏字当作贬。”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卜辞中习见字,或作,前人不识。我以为从止,从即毌字,象盾形。而‘乏字本义是‘持获者所蔽的韦盾,见《仪礼》和《周官》,可见就是‘乏。‘正字作,‘乏字作,形体相近,后人就改做‘反正为乏了。”唐兰先生的观点与前引段注相同,认为乏的本义就是礼书中说的用于御矢之物。但是与“正”字上部表示方域义的框还是有所区别,也没有相反关系。

张亚初:“乏与正不仅有形体上的关联,而且有字义上的关联。正、足古同字,足的反义词为乏。正字上面平划改成倾斜的斜划,表示不正和不足。由此可见,乏字是正字的孳乳字。乏、正二字形义都相关。”这种说法可取。

上述分析可知,“正”本來表示征行,其甲文与足字形近,故有足义;“乏”字改“正”上一横为斜笔,如中山王璺壶:“乏其先王之祭祀。”表示不足义。因此“正”与“乏”形体有相似的构件,但二者的形体并不是正宗的相反关系;乏的义项与“正”其中一个义项相反,因此有“反正为乏”之说。至于窆、贬,当是乏的后起字;表示御矢之物的乏,当是假借义。

参考文献

[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2009:4097.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9.

[3]胡吉宣.玉篇校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2009:2145.

[5](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2009:1783.

[6]林义光.文源[M].中西书局,2012.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2009:763.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M].中华书局,1965.

[9]陈炜湛.甲骨文异字同形例[J].古文字研究(6),中华书局,1981.

[10]容庚.金文编[M].中华书局,1985.

[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2013:138-139.

[12]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7.

[13]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M].中华书局,2015.

[14]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M].台湾学生书局,1997.

[15]黄德宽等.古文字谱系疏证[M].商务印书馆,2007:4011.

猜你喜欢
左传文摘文件夹
从善如流
Fast Folders,让你的文件夹四通八达
摸清超标源头 大文件夹这样处理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调动右键 解决文件夹管理三大难题
《左传》笔法
不容忽视的空文件夹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台港文摘
台港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