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当务之急

2018-10-21 07:03莫晓娜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物质

文化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产物,与各民族的历史、生存环境相联系,有持久性的地理空间。文化为人类的精神血脉,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撑,人类通过以文化人和以人化文,不断推进历史文明进程。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作为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认可并共同遵守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有规范的、道德的或情感的内容。文化是一个国家兴衰荣辱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各界人士也均认识到其的重要性: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对民间传说与民俗的收集和采录的传统。2011年6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非遗保护法》正式出台,更是证明了我国对于非遗保护的决心与认真的态度。当前文化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难度亦不小,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成了当今文化大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将非遗文化予以充分的发掘与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应深入民间,进一步抢救、挖掘、研究、保护,这是当务之急。

非物质文化,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指由人们口头传承的、没有物质载体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它也是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凝聚于精神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的智慧之光与智力之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厚,它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民族的瑰宝与国家的骄傲,既向世界显示其曾经的辉煌,也向世人昭示其现在的伟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文物,不仅要发现、挖掘、收藏,而且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一个良好的动态过程、主动过程、提升过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资源,是民族之魂,是发展选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我们应当全力爱护它、保护它、崇敬它、发扬它。只有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承保护下来,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精髓,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将优秀文化传递给子孙后代的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源自于民族,不脱离人民生活,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的表现。如果想要真正做到对其的保护,就要放回群众中,在群众中进行保护。首先因为它是依托于人存在的,再者其声音、形象和记忆都是具象的表现形式,所以它不能离开人。再者只有在人群中,它的意义才能得到发挥,才能在认可中发展延续下去。它是文化中最“活”的,也是最难以保护的部分。深入群众的生活,和现代化科技结合起来,从教育开始。既然是“活”的文化,就需要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所以继承者是必须的。而当今,人们对其了解较少,或者本身艺人也缺乏继承人,而造成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在保护,也是在逐渐消失。将这些艺术带到人们身边,让更多的人看到其美好的一面,这样会有更多自愿的人来学习这些,动力充足,兴趣浓厚,自然掌握更加熟练。而作为教育方面,除了民间艺人的教学之外,如果学习者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可以成立学习班,将这部分艺术更远地传播开来。将非遗文化请进学校,带入课堂,因为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更是继承和传播这些文化的强大力量。

非物质遗产的“濒危性”集中表现在“传承危机”,而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是“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的。对项目传承人的保护也应该是保护工作的重点。当前,大多活态传承人年事已高,不及把优秀传承人掌握的技术、技艺、技能“绝活”及时用各种方式存留下来,人亡歌息,人去艺绝,就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弥补的损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形态,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传承”是核心,是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是: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传承人应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丰富了人们生活,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文化艺术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如果没有人坚持继承、保护,就不可避免地对民间文艺逐渐淡漠,一些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礼仪、节庆文化遗产就不断地消亡,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老艺人掌握的传统节目、剧目和表演技巧,得不到复排和传承。使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逐渐瓦解、消亡或灭绝。当今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民间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抓经济忽视了社会的民间艺术,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保护,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就可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灰飞烟灭。到那时,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无法显现,如果人类精神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我们的精神生活靠什么来滋养。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需要文化来平衡精神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特殊的关切,给人以心灵的滋润和慰藉,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能够认识自己从哪里来,对走向明天,走向未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展现。它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强劲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动,发挥出独特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提出“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是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因此,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遗落,不论是受到自然环境、人为破坏、文化发展以及城市变化等原因,其具体的表现形式都造成了直接性的伤害。而我们在保护这些受到损害的遗产时,不能够犹豫不决,考虑其意义和价值,而应该直截了当地先将其“护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事情。其决定权在政府手中,因此更要将保护工作作为立足点,充分考虑其对现实政策的要求。保护第一是要摆脱“金钱”的束缚,要考虑到失去了,是多少钱都弥补不回来的。在其他利益面前,将保护放在第一位,政府给予这方面支持,改变价值衡量的现状。抢救第一,则是要求政府和人民能够对文化遗产有所关注,关注身边的“旧物”,考虑其文化价值和意义,一旦发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动作,抢救其存在,保护其完整性。在城市飞速建设的今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一定的压迫。只有号召全体人民自发保护,并将其付诸于行动,才能够改变犹豫态度,直接果断地保护。对于一些破坏的行为,应该团结一致,坚决抵制。这一点在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上,一定要加大力度,采用先抢救后传承的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的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精神和艺术形式,在保护上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有专人对其研究,和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共同讨论,深度挖掘,将一些濒临消失的艺术形式挽留,无论是影视资料,还是艺人、书籍等,要先留住形,再留住神。简单粗暴的保护形式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却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和其他方法结合,方能起到作用。公众保护意识的强弱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高民众的素质、得到政府行政官员的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才能和谐开展,传承人才能发挥传承才能。

綜上所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与肯定,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视与保护,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开始渐入佳境,这对地大物博的五千年文明古国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也给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提供了更好的空间,让它们得以流传,也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中国文化,让中国稳稳占据世界强国的宝座。

参考文献:

[1]《文化研究》卢焕堂

[2]《戏剧之家》吕美丽

[3]陈晨;简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莫晓娜,青海省海东市群众艺术馆,国家二级演员、副高。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物质
浅析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意义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
Tough Nut to Crack
贵州5年内将打造1000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与探索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