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戏骨·红楼梦》看童年的消逝

2018-10-21 06:51窦晓雪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尼尔

窦晓雪

摘要:2017年,《小戏骨·红楼梦》的播出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但背后隐藏的童年的消逝也需要一些冷思考。本文结合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从节目定位的成人化、语言服饰的成人化、行为举止的成人化、“儿童游戏”的竞赛化和商业利益的裹挟五个方面分析了《小戏骨·红楼梦》中童年的消逝。随后,从尼尔·波兹曼对电视时代童年消逝的思考,进一步延伸到如今的网络时代,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形成的两大因素:高度发展的羞耻心与知识差距(knowledge gap),在网络环境下进一步消逝,进而造成了童年的消逝,另一个层面来看也就是成年的消逝,成人成为了“成人化的儿童”。

关键词: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小戏骨红楼梦

2017年10月,《小戏骨·红楼梦》的开播引起热议,点击量接近2亿,微博阅读量高达2.5亿,豆瓣评分高达9.3。《小戏骨·红楼梦》是在87版《红楼梦》开播三十年之际,潘礼平团队致敬经典的一部作品。《小戏骨红楼梦》共九集,演员们是一群平均年龄10岁左右的孩子,剧中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为主线,保留了原著中的共读西厢、黛玉葬花、黛玉焚稿、宝钗扑牒等精彩情节,播出后,引起网友一片叫好。

《小戏骨》原为湖南卫视电视剧频道打造的一档综艺类节目《我要来演剧》的升级版,重在以“真人秀+劇”的形式培养小演员。但随着节目陆续播出,该系列栏目热度持续升温,播出方式也由当初的地方频道调整为“湖南卫视+腾讯视频”联动播出。自2015年开始筹拍,小戏骨系列剧目前已上映十几部,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小戏骨焦裕禄》、《小戏骨刘三姐》、《小戏骨花木兰》 、《小戏骨红孩儿》 、《小戏骨之放开那三国》等,豆瓣评分大都在8分以上,堪称国产剧中的佼佼者。

在《小戏骨》得到火热追捧的时候,其背后隐藏的“童年的消逝”也需要一些冷思考,这些平均年龄十岁的孩子,他们的童年真的还存在吗?就像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的一句话,“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一、《小戏骨·红楼梦》中童年的消逝

(一)节目定位的成人化

《小戏骨·红楼梦》本来就是一个带有商业气息的成人剧,只是表现形式是儿童。虽然剧中演员都是儿童,但它的拍摄思路、手法、操作、目标受众等都是成年人。小戏骨版《红楼梦》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讨论的主体也是成年人。这些儿童演出的东西,却是成人世界里的经典作品。总之这是一个用成人视角审视的节目。

(二)语言服饰的成人化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在书中也提到了儿童服装的消失,儿童的服装只是成人服装的缩小版。小戏骨们穿上尽力模仿87版《红楼梦》中制作而成的服饰,化上精美的妆容,梳成成人版的发饰,儿童成了微型版的成人。

(三)行为举止的成人化

行为举止可以从戏中和戏外两个方面来考虑。其实,儿童进入影视圈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像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上个世纪火爆港台内地的释小龙,周星驰电影《长江七号》中的徐娇,但是他们归根结底是在电影中表现小孩子,但小戏骨们却是在表演成人化的东西。

一方面,在戏中,剧情的发展都是成人世界的事情,就像是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的,在儿童节目中,儿童们通过模仿成年人说话、唱歌、跳舞、演习等,形成一种童年本质与成年表演的反差,以此吸引观众。《小戏骨红楼梦》的剧组专门请了礼仪老师对小演员进行礼仪指导,人物的表情、神态、一举一动都极其考究,这样的表演违背了儿童的天性,儿童不能表现该有的纯真,只能是按照剧情的走向努力模仿。

同时,这样的剧情可能会对儿童的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如红楼梦中处处都是关于等级阶层、封建制度、奴婢制度等,孩子们在这样的剧情中,不可避免会对其认识和行为产生影响。潘礼平导演在采访中提到,演林黛玉的小演员,要看好多遍陈晓旭演的林黛玉,受到各种信息感染后,她会误以为自己就是林黛玉,这样演起来肯定很入戏。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如今又获得了观众的大量好评,这些剧中人物的性格会不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黛玉的多愁善感、王熙凤的精明算计等,儿童如果有意无意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应用到平常的日常交往中必然是不恰当的。

另一方面,在戏外,扮演薛宝钗的钟宝儿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上镜脸会显得胖,就开始减肥,每天要跑6公里跳1000个绳,有时间还要运动,吃饭也不能吃饱,而她仅仅是个12岁的小女孩。这样成人化的行为方式正是童年消逝的最好见证。

(四)“儿童游戏”的竞赛化

正如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所说的那样,儿童游戏消失了,不再能随意自发地进行,而是在成人小心的监督之下,紧张激烈地进行,儿童游戏变得非常职业化。

这些小演员们,都是经过了层层的筛选和考核才被选中的。第一轮导演组显示简单通过照片进行筛选,从长相上划分一下角色。再把剧中人物相对应的最难的段落发过去,让孩子们在家按照剧本录制一段视频进行第二轮的筛选。最好再把通过的孩子集结到长沙的小戏骨大本营,进行试装和指导表演,进一步确定人选。

这样层层激烈的竞争,让孩子们的“游戏”成为成人密切关注的事物,变得非常职业化,孩子们也在这样的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快感,而不是以往随意选择“游戏”的自由的乐趣。

(五)商业利益的裹挟

“小戏骨”的主创人员团队虽然一再承诺这只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会刻意去打造童星的产业链,但是在现在的消费社会中,小戏骨们的爆红势必也将卷入资本的漩涡中。

从《爸爸去哪儿》中爆红的王诗龄,再到如今的小戏骨们,童星的发展势不可挡。拿小戏骨中的陶奕希小朋友为例,在她主演的《白蛇传》播出之后,其微博粉丝涨到了28万,并且开始多次出现在《了不起的孩子》、《零零大冒险》等综艺节目中,还代言了步步高家教机的广告。

并且随着小戏骨的走红,必然会引来更多的模仿行为,更多的资本将会挖掘儿童身上的商业价值,儿童似乎成为成人利益变现的渠道,这种资本的卷入过早地使儿童进入了成人利益化的世界中。

二、网络环境下成人与儿童界限的模糊

(一)“羞耻心”和“知识差距”的丧失

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的形成与高度发展的羞耻心与知识差距(knowledge gap)密切相关,而尼尔·波兹曼的年代,电视的普及使得他们十分恐慌,认为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不能分离儿童的成年,会造成童年的消逝。而如今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媒介显而易见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互联网的开放性更加不能分离受众,改变了儿童能享用的信息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使得这两个因素都逐渐消逝。

“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童年需要回避很多成人世界的“秘密”,比如性、暴力、死亡等。在网络环境中,儿童跟成人生活在一样的信息环境中,具备同样的资格来感受网络提供的一切信息和行为方式。互联网的匿名性、开放性、把关人弱化等特点,再加上我国在这方面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网络中充斥着许多暴力、性、谣言等内容,互联网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了儿童的面前。 “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隐藏在成人信息的果实时,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知识差距(knowledge gap)是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印刷时代,在有读书能力的人和没有读书能力的人之间形成了明确的界限,儿童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具备理解印刷作品的能力,从而进入成人的世界,这是童年得以存在的原因之一。而網络环境中充斥着的网络语言、图片等,几乎不需要过多的教育,就可以理解其意思。拿网络语言来看,如今这些碎片化的网络语言成为一种通用语,“么么哒”、 “我和我的小伙伴惊呆了”等网络语言的使用不分年龄段,儿童也在肆意地使用着这些网络语言,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语言隔阂渐渐消失了。

互联网的开放性就这样瓦解着成人和儿童的界限,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二)童年的消逝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甚至是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区分了,成人化的儿童成为了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随处都可以看到衣着成熟的儿童,做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事情。

“小戏骨”们是一个例子,在表演者成人的故事。此外,近年来见证童年消逝的例子随处可见。2017年10月,在快手平台上,一个14岁的女孩通过视频炫耀已经怀孕数月了,很多16、17岁的未成年女生纷纷晒自己的孕照或者孩子的照片,00后当妈的视频在快手上随处可见。再来看十分火爆的游戏“王者荣耀”,本是为了成人设计的游戏,因为缺少严格的审查机制,未成年的游戏玩家占比不在少数,并且有的儿童为了玩游戏偷钱、旷课,更为严重的因为家长的阻拦而跳楼。在这样的电子信息环境中,童年逐渐消逝了。

(三)成年的消逝:成年人回归儿童的诉求

正如《童年的消逝》中所写的那样,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也可以表述为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由于人类生长所依赖的符号世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不要求儿童和成人的情感有任何区别,这样人生的两个阶段就不可避免的合二为一了。“卖萌”就可以看作是成年人仿效儿童行为的产物,“我还是个宝宝”这一流行语在成人之间风靡,专属于儿童的动漫也在成人之间流行,成年人渴望回到孩子的状态,拒绝成长,无论是审美、行事和心态都带着孩子气。正如尼尔·波兹曼的一句断言“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结语

卢梭说过,童年是人生中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他赞美儿童的纯真和自然,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好奇、理解的能力。在如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何去保护儿童这份纯真,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维盛行,抢占学区房、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等,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功焦头烂额。通过“小戏骨”成为一名童星,可以名利双收,似乎成为了成功的捷径,自然会受到很多家长的追捧,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将孩子朝这个方向培养。

具体到“小戏骨”的发展来说,如何尽可能让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应该需要主创方、家长和观众的共同努力。对于主创方来说,应该真正的是立足于经典,培养孩子们对于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尽可能避免商业利益的裹挟,不要让儿童成为挣钱的工具。对于父母来说,需要给孩子们合理安排时间,不应该把所有的经历都安排到拍戏上,也不应该让孩子过多的接触商业广告等的拍摄,尽可能丰富孩子的成长经历。对于观众来说,应该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理性观影,避免对孩子们的过度关注,尽量不要总是将这些孩子跟所谓的影视明星们作比较,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美] 尼尔·波兹曼著, 吴燕莛译. 童年的消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何静.基于童年的消逝视角分析儿童选秀节目———以《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少儿歌手擂台赛为个案[J].长沙大学学报,2017

[3]李妍,赵鹏.“童年消逝”的媒介原因分析及建议[J].新媒体研究,2017

猜你喜欢
尼尔
丢失的三只羊
一个小奖品
信任一个贼
尼尔丝历险记
半分钟的犹豫
半分钟的犹豫
浮世绘
推童车的男人
英背包客奇迹生还遭质疑
《分式方程》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