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浪潮》与《死亡诗社》

2018-10-21 07:19郝亚萍
各界·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浪潮

郝亚萍

摘要:《浪潮》和《死亡詩社》,两部经典电影。老师跟学生们的故事,相似的开始,相似的结局。关于一群青少年的启蒙,最后的结局都与自我角色定位有关。不论是基丁先生还是赖纳,也许是很出色的诗人、思想家,但是在老师的角色引导上,出现了偏差,他们过分理想化、教育理念的片面化,忽视了个体和环境的差异。

关键词:西方经典电影;思想启蒙;集体主义;民主自由

作为思想启蒙电影的翘楚,《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很多人其实都“被”观看过很多次,但是由于前期剧情有些许拖沓,我几次都没看完,看完后部分才知道他的激荡人心。基丁老师的感性教育、无节制、理想化是导致学生们反向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孩子们在得到撕书命令的时候,脸上兴奋的表情并不是因为自己懂得了什么真理,而是纯粹的“叛逆行动”。在院子里问一个学生为什么不走的时候,他说他在行使自己不走路的权利,得到了基丁先生的赞扬。这两处就能看出来,垦丁先生将人权灌输到底,纯粹的为了不被束缚而不走寻常路,这跟标新立异又有什么区别,就像现在全民世界杯,足球中为了过人而盘带,炫酷的一路过掉防守队员门前却不知道做什么了。就算他们做到了,在这个严格又古板的私立优秀中学中做到了不一样,只是满足了内心的叛逆感而已,又有什么改变了呢?让尼尔追寻他的梦想固然没错,但是这种求异又忠于绝对自由的思想导致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活在戏剧和诗化生活中的脆弱性格,不能为了自己的梦想斗争,却选择了死这种最容易的方式来报复所有人。

《浪潮》中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法西斯主义的生成,自己当了一次独裁者,开始他的头脑很清醒,还想方设法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可是谁又能轻易从这种被尊崇的角色中脱离出来呢,没什么人能抵抗得了这种“万人之上”的诱惑。如果他能控制住,如果这只是个实验,结尾就是他验证了独裁制度并不会轻易死亡的结局,被控制着能轻易脱离吗?实验过程只用了五天时间,很难去想象为什么制服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那么多学生的支持,如果说后面的疯狂贴标是因为叛逆那么有迹可循,制服、起立说话实在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从让学生跺地开始,就是为了满足他自己对于另外一个老师的不满,而这个过程又恰巧为这个集体树立了共同的敌人,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就破坏了公共秩序。正如结尾中有人评价了的浪潮运动一样:“有钱买自己想买的衣服,想吃什么吃什么,很无聊,想找点乐子。”一群有热血的青年,无事可做,有了一个集体,却没有思想。其实两部电影中出现的悲剧也好,不适从的结局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环境及个人因素。蒂姆死了,有人说他是浪潮的极端分子,为什么是被容易煽动的那个人呢?从小没被人好好对待过的人遇到温暖,如果把这根稻草抽离,他是很容易崩溃的。明显是为了逃避在现实生活中的弱势心理,而这更与所谓的民族主义、集体主义,殉道无关。个人成长环境、性格的差异是理想化的最大敌人。

《浪潮》来说,浪潮明显更倾向于对极端民族主义、反社会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反思。电影中的老师的方式更加绝对,而且在受到质疑的时候也选择了一种相对极端的方式去解决,没有及时的遏制住思想的自由狂热化。片中台词“我们为什么总要没完没了地背负罪恶感?这不是罪恶感,而是责任感,我们对历史应负有的责任感”。电影艺术,却被这句如此认真的话感动了。其实看到实验进行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的确眼熟,你我从小不就是这么被教育的么。这样的寻求认同感,寻求存在感,优等生差等生互帮互助,回答问题要起立,老师似乎不会出现错误,让我们在这样的团体里慢慢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晦涩的双眼下,还有渐渐失明的内心。思想一旦也懒惰下来,不去主动明辨是非,选择盲从和随波逐流,便有可能是剧中的后果。当游离的朦胧的集体意识被现实击碎窗户的时候,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影片结尾,老师戴着手铐,坐上警车。老师、学生只是看着,有人在哭泣,有人在喊叫,就仿佛现实生活中的案发现场一样。老师坐上警车后,没有对白,画面上展现的是一路上低矮的树木,画面转回老师脸上,老师显露出一个吃惊的表情,就在这时,影片戛然而止了。没有转机,没有惊喜,这就是大多数现实的样子,回想起垦丁先生的“哦,船长,我的船长”真的是朴实太多。

《死亡诗社》作为一部好莱坞电影,其在情节的起承转合上下了更多的工夫。电影中细节镜头的叙述很唯美,从中透露出更强调人性,更强调思想自由。我曾经把Carpe Diem当作至理格言很久,一直翻译为及时行乐,垦丁老师说的Seize the day却翻译为把握时光,人皆平等,不要落入俗套,比起及时行乐这样看来确实是有态度在里面。敏感的人才能做艺术,也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很多难以言喻的情感,艺术家不一定是评论家,所以他们只能把这些出触动人心的事情用其他的方式展露出来,我一直觉得,这是伟大的电影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浪漫吗?十几个人在山洞里读诗;在黑夜中奔跑的片段持续了1分15秒,全无对白只凭着配乐和画面,却不让人觉得冗长;害羞内向的陶德第一个站上桌子以此反抗基丁老师的离开。不论是画面还是剧情,都足够浪漫了。在这个慢慢丧失温度的冰冷的世界,总有一些人,还是不希望在循规蹈矩的重复自己都不清楚的机器程序前,连梦与自由的轮廓都没见过。他的热爱是教育,在所有的学生站上桌子那一刻,他的理想也已实现了。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浪潮
浪潮发布人工智能“浪潮元脑”系统
集体主义的原则是大学生ぴ谥耙倒婊中的重要原则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集体主义教育的苏联经验与启示
中华崛起势若鸿
新色彩浪潮
身为集体主义喝彩歌唱
新时期下集体主义教育
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