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瑶族长鼓舞的文化现象

2018-10-21 01:02覃然
大东方 2018年7期
关键词:瑶族

覃然

摘 要: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长鼓在瑶族文化中亦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称瑶族文化为长鼓文化。从文化现象的角度来看,长鼓舞不仅是自娱与娱人的一种艺术,也是乐神与酬神的一种形式,不仅是瑶民族团结的纽带,也是瑶民族社交的纽带。本文通过对瑶族长鼓文化的诞生进行阐述,探索其背后的文化现象,以期为瑶族长鼓舞的发展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长鼓舞;瑶族;文化现象

瑶族是我国南方分布最广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与广东、湖南交界的南岭一带,固有“南岭无山不有瑶”[1]之说。由于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勤劳的瑶族人民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中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文化的标志,瑶族民间素有“瑶不离鼓,鼓不离瑶”、“瑶家子女无不会打长鼓”[2]的说法。本文通过对瑶族长鼓文化的诞生进行阐述,探索其背后的文化现象,以期为瑶族长鼓舞的发展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一、瑶族长鼓文化的诞生

(1)山地自然环境

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以山居为主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海拔超过千米的高山地区和丛林地带,山峰分布起伏跌宕、山谷深且险,山间劳作成为瑶民族的生活的重要部分,加之生活环境的相对闭塞性,对长鼓舞动作的形成生产了直接的影响。瑶族长鼓舞跳、跃、蹲、挫、旋转、仰腾等基本动作,大部分动作来源于生产、生活内容,是对生产劳作的模拟,也是对日常生活的提炼与升华,长鼓舞也因此成为山地民族的文化缩影[3]。

(2)生产生活方式

生活在远古时代的瑶族先民基本上以狩猎为主,采集各种水果野菜为辅,当狩猎或采集满载而归时,村民们便会聚集在村落的空地上一起庆祝。欢聚之时,狩猎者便会模仿猎杀动作时的动作,从而形成最初的狩猎舞,而狩猎舞在长鼓舞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长鼓舞的动作亦源于生产劳作,如建筑奠基、丈量、伐木、播种、插秧、丰收等,富有生活气息。

(3)祭祀礼仪文化

在远古时代,由于瑶族先民还处于比较蒙昧的阶段,因而他们认为世界是有神灵存在的,生产劳作中的每一个过程,他们认为都有神灵在保护。因而,歌舞表演成为人神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在从事生产劳作前,都要对信仰之神进行祭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祈求神灵的保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远古时代,瑶族长鼓舞在祭祀方面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例如,瑶族重要的祭祀活动“还盘王愿”,师公拿着充分展示象征韵味的长鼓,借助雄劲、刚强、奔放的长鼓舞来表达对神灵的恭敬与崇拜,对盘王先祖的缅怀与崇敬之情。

(4)民间宗教信仰

瑶族人民的民间信仰属于多神崇拜。即对自然万物的崇拜,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如寨神、风神、雷神、山神、五谷神等,对自然虔诚膜拜,在进行生产劳作、建筑奠基、乔迁前都要占卦选吉日,举行祭祀,以祈求神灵的应允和保护。也有部分瑶族民众信仰道教,重视符箓禁咒,休斋打醮,其祭神活动主要为许愿还原、驱鬼治病,具有浓厚的巫教色彩。在这些民间宗教信仰中,祭祀活动基本上都要借助长鼓舞来实现人与神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见,瑶族长鼓舞与其民间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现象

(1)自娱和娱人并茂的艺术

瑶族长鼓舞产生于远古时代的狩猎时期,毫无疑问,它是瑶族先民的一种自娱和娱人的文化现象。从其舞蹈动作看,多为模仿动物的动作。这种对狩猎过程的再现,可以创造愉悦的欢腾氛围,藉以达到消除疲劳或娱人的目的。随着时代的演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瑶民族对娱乐活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仅仅是模仿动物的舞蹈已无法满足瑶族人民的需求,于是长鼓舞的动作程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内容,如开荒、伐木、造屋、插秧、战争中的互相格斗等。场地由家中逐渐转变为旷野,观赏者由家人逐渐转向为村寨的男女老少,长鼓舞逐渐由自娱转变为娱人,成为了瑶族人民最为喜爱、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文化娱乐形式。

(2)乐神、酬神的一种形式

瑶族鬼神观念比较浓厚,因此信奉神灵。在远古时代,瑶族先民认为人的灵魂会在人死后离开肉体继续存在,这种不死的灵魂就是鬼、神。这种鬼或神,就是一切自然现象,如旱灾、洪涝、雪灾、冻害等自然灾害的主宰,也是人的亲疏穷富、贵贱寿天、生老病死等的主宰。所以,当人们逢凶化吉、消灾解难之时,往往会举行祭祀,并以歌舞的形式去娱神、酬神,以感谢神灵的护佑。瑶族长鼓舞中,就有专门乐神、酬神的舞蹈动作,如拜天、拜地、跳伏灵、跳草司、跳行平、跳阳州、起天、起地等,其目的是请神灵给子孙赐福、消灾、保平安。

(3)瑶民族团结的纽带

瑶族跳长鼓舞都要有特定的程序和动作,并且至始至终保持着和谐、统一的步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凡舞者都会充分体会到这种整体行动的意义,从而养成一种步调一致、协调、合作的精神。每当在瑶寨响起长鼓的鼓音、伴鼓舞的唢呐曲和《盘王大歌》时,瑶族人民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击鼓场,围场观看。此时舞者和观赏者就会从心底涌起一股血脉相连、同宗共祖的情怀,共同怀念、崇敬始祖盘王。在这种追忆缅怀先祖的情感支配下,唤起了瑶族人民同宗同族的手足之情。在这种愉悦的集体欢腾氛围中,可以使彼此间爱恋、爱护、尊重和帮助。正因为瑶族的這种友爱精神,所以能使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发展壮大。从这个角度而言,舞长鼓就是瑶民族团结的纽带。

(4)瑶民族的社交形式

瑶族舞长鼓,除祭祀时在特定场地进行外,常常会走村串寨,每到一村寨时,唢呐吹起“进屋曲”,鼓乐齐鸣,鞭炮声阵阵,预示着幸福和吉祥。此时村民会兴高采烈的走出村寨热情欢迎,迎进寨中盛情款待,主客互道祝福,无形中沟通了长鼓舞者与村民们的心声,加强了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互舞长鼓是青年男女寻求配偶的良机,青年男女所跳的长鼓舞是展示其魅力,获得异性青睐的重要方式。老人们也可以利用此机会聚在一起,谈古说今、畅叙心怀,加强彼此间的联系。

三、小结

瑶族长鼓舞踏着自己矫健的步伐跨越数千年而走进今天的文化世界,已融入到瑶民族的生产劳作、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它即是瑶民族时代风貌的反应,也是瑶民族文化发展继承与融合的历史再现。从人类学、社会学、史学、民族民俗学、美学等角度对瑶族长鼓舞的文化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更深程度的挖掘,这对长鼓舞的发展传承与更好的发挥其文化、历史、社会、美学、学术价值,更好的服务民族地区,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383.

[2]陆文东.集体记忆和族群认同——以瑶族长鼓舞为考察对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0(01):68-72.

[3] 王帅.广东瑶族长鼓舞文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瑶族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瑶族音乐传承发展的理性思考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关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瑶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分析
你好,瑶族长鼓
瑶族传统舞蹈的审美价值与保护传承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瑶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探讨
海上“牧民”记
贵州瑶族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