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松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见证和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文化不断交融碰撞,我国的古诗词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重视古诗词的学习。高中时期是教学古诗文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放在首位,要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在音乐氛围的熏染下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但是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爱好结合起来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观察,我们发现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喜欢流行歌曲,而且很多流行歌曲中也融入了古诗词,这为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比如说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曹雪芹的《葬花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等诗词都被谱成曲,成为融入音乐元素和诗歌情感的新作。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我们教师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兴趣,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就要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间产生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也可在古诗词教学中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一方面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
首先,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融入古诗词的音乐作品。比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师可以播放这首诗歌的音乐吟唱作品,引导学生在优美婉转的音乐声中展开对诗歌的学习和鉴赏。还比如教学《诗经·蒹葭》,教师可以播放“在水一方”这首歌曲,引导学生在音乐氛围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其次,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含义的过程中运用音乐进行比较鉴赏。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歌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两首词同为咏史怀古,但各有千秋,在音乐氛围的渲染下,引导学生欣赏这两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再次,在作业设计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古诗词,进行散文歌词的创编。像《当》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根据古乐府诗《上邪》创编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种歌词的创编形式,将《孔雀东南风》这首诗歌创编成散文诗歌的形式。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升感悟古诗词的能力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篇篇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把古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太多,学生诵读和感悟的时间太少。而古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诵读方面
教师可以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诵读诗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模仿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的“飞花令”环节,引导学生诵读出有关“花”的诗句、有关“春”的诗句、有关“描写友情”的诗句、有关“描写爱情”的诗句、有关“写景”的诗句等等。并且,教师可以提前将这一环节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将课堂当作舞台,在课堂上展示最精彩的自己。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感悟诗词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学生们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诗歌基础知识,只有充分感悟到了诗歌的意境,才能进行诗歌的创作。诗歌创作分为两步:
第一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这是诗歌创作的基础阶段,仿写诗歌的难度较低,仿写成功的概率比较大,学生仿写成功后,成就感就会很强烈,他们创作诗歌的欲望也会愈加浓厚。
第二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真正创作。高中生在领悟了多首诗歌的情感、学习了多首诗歌的构思、捕捉了多首诗歌的意象之后,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构建了诗歌多方面的知识,已经具备了创作诗歌的能力。比如,当学生在忙碌学习的课间,发现了浓浓的春意,他的脑海中会闪现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带着这种情感,他们也会吟诵出自己发现春时欣喜感情的诗句:“春光依旧笑来客。”
结语
总而言之,古诗词就像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掌上明珠,不仅具有极高的教学意义,还可以帮助高中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展开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魅力,让中国源远流长的古诗词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