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政策法规问题的研究

2018-10-21 10:46王聪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法规高等教育政策

王聪

摘要: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其日常的运作过程中,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本论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政策法规的发展缺陷,以理论联系实际,借鉴其他国家在高等教育政策法规领域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改善中国当前高校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政策;法规;高等教育

高校是中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其中政策和法规的保障是确保高校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认真研究高校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及落实情况,有助于提高高校竞争力及生命力。

一、重新定位高等教育的地位

在中国,公立高等教育一直都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参与人才的培养,加上部分传统高校的质量低下,所以,高校的地位及作用一直都被忽视,从而导致了高校一直处于竞争劣势。尽管有批评和责难,但是今天仍有许多人在高校中得到了知识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政府和公众对于高校的认识缺失,将会直接导致其陷入发展的危急中。所以,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和谐的发展环境是当前发展高校的首要工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公众在社会贡献及教育价值等层面重新衡量其地位和作用。由于受惯性思维影响,固有的偏见导致了高校长期都未得到公平的对待。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高校机构很难生存和发展,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在制定教育政策法规时,或多或少受到负面的消极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策法规理念,即“教育是公共的、而非私人的,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政策法规制定时,不要以生源或者就业等短期数据指标来衡量教育质量。同时,高校机构的存在,首先是满足了政府、学校和学生三方的不同的需求,其次是帮助政府分担了高等教育人才的输出责任,源于此,高校更应该得到政策和法规的扶持,为其提供公平发展,公平竞争的机会。

二、明确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自治政策的实施

作为独立学院的高校实体,应该有充分的权力管理自己的学校。这是高校确保其能够独立发展的先决条件。从目前的“高校”的自主权力来看,根据法律规定,其主要享有部分的自主招生和教师聘用解雇权力,但是缺乏自主性的专业设置,对于任何形式的高等教育来说,这些自我主权对于民办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所有的政策法规都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高等教育享有自主办学的权力也同样适用于民办高端能教育机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办学积极性,促进高校的蓬勃发展。

(二)税收政策的完善

区别于经济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性机构,高校是非企业性质的组织。所以,为了促进其蓬勃发展,应当按照非企业单位的税收标准来进行税收管理。这一政策落实将会为高校提供相对轻松的发展外部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将高等教育的税收问题作为工作重心,进行相应的税收政策法规调整,在适度范围内坚决实现高校与公立学校享有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对于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理回報度”政策的制定

大多数的高校都属于投资性学校,因为其资金来源大多为民间组织或个人。因此,高校并非完全是公益性组织,“合理回报”是维持其正常运作过程和竞争力的保证。同时,投资者通过学校的日常运作所获取的合理回报也是高校经费的重要途径。所以说,这是一个对社会及民办高等教育机构都有益的过程。但是,我国目前并未出台明确的关于“合理回报”的政策法规,对于“合理回报度”的具体标准也尚未有明确细则,由此导致了教育经费的收支混乱,所以,我国不仅要尽快修订和完善关于“合理回报度”的政策法规,更要明确立法目的和具体实施细则。

(四)产权政策的落实

在中国的高校机构中,资产关系及产权政策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归属。我们应该对国外先进的高校的产权政策进行借鉴,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制定高校产权分类管理政策。首先,要甄别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其次,明确出资人和学校法人,以此作为产权保护的宗旨,在政策与法规的保护下确保高校产权相关人的合法权益。

(五)评估政策的确立

长期以来,高校与公立高等教育共用一套评价模式和标准,这对于衡量高校的价值和贡献是不公平的。在评估过程中,由于缺失高校的特殊性思考,由此导致了评估的可靠性缺失,公信力低下。因此,高校评估要树立符合社会需要的质量观,完善评估政策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模型。

(六)资金政策的建立

高校与公办高等教育都属于有益社会人才供给的公共事业。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政府的财政支持方面并未与公立高等教育达成一致,因此,高校机构承受了更多的资金方面的压力。外国私立大学之所以在科研和教育上拥有雄厚实力,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充沛的资金所决定的。而这些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便是西方国家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所进行的教育资助。因此,我国政府应在资金政策、优惠政策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资助,减轻高校的资金压力,最终实现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配套政策法规

我国高校发展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上,更体现在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滞后性,这严重的阻碍了学校的发展,所以,在高校的发展进程中,配套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教育政策体系的作用便显得更加突出。如果仅从高校自身出发,那么就会导致高校的政策法规很难在日常的工作中实施。因此,在修订民办高等学校管理政策和法规时,政府应当联系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出台高校政策法规,建立完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一)完善高校发展政策法规。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民办组织应该主动申请和接受政策的各方面扶持,要注意发展、政策、法规的配套设计和实行。地方政府也应基于《民办教育法》因地制宜,做出适合当地教育条件或执行条件的法规解释,以此确保高校的管理政策法规的时效性和落实程度。同时,在制定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时,应适当的参考高校的发展需求,以便更好地发挥和引导协调作用。

(二)借鉴先进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高等教育政策作为一种政策体系,可以在制度内发挥政策协调的作用,使公立、高校在发展中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方面,我国应该适当的向日本学习先进经验,即注重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目前,我国高校的政策法规依据是促进高校的法律实施,其核心是发展教育政策法规、体制政策法规、组织和管理政策法规。相较于日本,我国缺乏如教师政策法规、学费政策法规、评价政策法规、捐赠策略法规、审计政策法规等。因此,我们可以适当的引入这些政策法规以完善教育政策体系,实现政策法规的互补性和前瞻性,这是是保护高校发展的正要责任。

四、转变职能,加强监督

任何政策法规的实用价值都要大于制定价值。一个科学的政策法规,其执行效果才是核心价值,这一过程需要接受政府及全社会公众的监督。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做到“政策严格执行,效果及时评估”。以此防止对政策法规的错误解读和权力滥用,必须要有健全妥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在高校政策法规的落实工作中,应及时接收政策制定和执行状态的反馈,确保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策偏差。同时,要适当的将政府职能进行转变,构建立体的、全面的政策法规监督结构,以权力监督为主体,形成和完善的监督网络,进以推进高校政策法规的实施。

五、积极引入第三方介入高校的政策法规管理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整体都得到了迅猛地发展,教育和经济的紧密联系已经成为新时期下的主流形式。由于教育机构与经济市场千丝万缕的联,这对高校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所需的政策和法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满足受教育者的知识获取诉求的同时、科学的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实际上,鉴于高校机构资源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顺应经济市场的政策法规转变。此时,则需要教育中介发挥重要的信息宣传作用,即专业的教育中介组织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迅速地向社会提供关于高校的全部信息;同时,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育中介可以及时地向高校发送信息反馈,防止政策法规改革脱离实际或者被曲解。此外,源于高校的半自主化管理,在处理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中,政府需对其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但一定要遵循关于高校的各项政策和法规。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彭红玉.地方高校发展与高等教育政策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2018(9):7-15

[2]徐力,徐辉.加强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5(1):58-62

[3]陳武元.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视角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J].外国教育研究,2016(01):14-18

[4]陈武元.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视角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J].外国教育研究,2016(01):14-18

[5]农卫东.高等教育政策评估:意义、困难和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6(8):63-65

[6]温正胞.价值冲突:当前高等教育政策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J].江苏高教,2016(01):19-21

[7]张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初亚楠.略论我国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04):108-110

[9]李建恩,陈志强,吴相锋.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7-90

猜你喜欢
法规高等教育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