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2018-10-21 11:21李根成
考试与评价 2018年8期
关键词:时代性文本精神

李根成

在新课程教改中,语文教师应该使自己逐步成为有个性的教师,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以达到让每一个学生记住的目的。每接任一个新的班级,我就是这样告诉学生语文学科特点:语文绚烂多彩,博大精深。它不只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更是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我们教师务必在重视语言文字基础地位、工具理性作用的同时,更要极力强调语文的文化内涵、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形成高雅的审美价值和高标准的文化涵养。现将我在新课标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体会如下:

一、注重科学性和时代性

语文教学,要把科学性和时代性放在首列,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引入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当然,这就更要求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了,因为对当今教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一桶水”那么简单了。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人们的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已经走向了超文本阅读,电子出版物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人们现在的写作方式,也从手写走向了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言输入等,使以前的纯文字写作变化为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了。在这样的一个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合理使用,以创设情境,创设出能夠显现学生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

二、注重整体性

语文教学,不能把一些优美的文章通过划分段落、层次等方式肢解得支离破碎,或用“标签”贴得面目全非,应该尽力从文本以外汲取“营养”,激起学生思想的波澜,引导他们去发现文本所蕴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以便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自己做人的一些启迪,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学会怎么样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从而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他们自己认为感人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赏一赏,说一说;再指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社会实际讲一讲。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文本所再现的人物品质和蕴含的人文情感,还会联系自我,联系社区等进行感悟。在研讨过程中,有不少的学生就敢于讲到自己失业的父亲,有的讲到辛苦勤劳持家的母亲,讲到好心人邻居等等,在讲述过程中,其他一部分同学竟然潸然泪下,值此火候,我适时地使用了多媒体,师生合唱了一曲《好人一生平安》,祝福普天之下所有的好心人,平平安安!这样下来,学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深深地体会了人生生活的一种“凄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过去的一本书、一个教室、一个教师、一个答案封闭式局面,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以前的传统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如有些教师口头常说: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要求去做……似乎老师就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学生对自己去怀疑,这样,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取消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培养学生善于怀疑、善于批判的精神。在知识学习、探讨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敢于超越自我,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挑战。我首先做到了从我做起,自我批评。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感受,多说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接受挑战的意识,发展求异思维。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一个方向,扩大思维角度,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想法确有创造性,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在深入领会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前提下,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让创造的萌芽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让其主观思维真正去张扬个性。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语文的课堂教学,能调控课堂,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时代性文本精神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拿出精神
中国共产党党员质量标准演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