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搬家

2018-10-21 13:42彭昊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家小苗黄豆

彭昊

小苗要搬家

开学初布置植物角时,孩子们种了一些黄豆、绿豆、玉米、辣椒、花生的种子。春天,正是适合植物生长的季节,所以很快小种子就发芽了,孩子们在高兴之余也很快发现了问题。

浩浩:“老师,这些小苗都快从盆子里长出来啦!”

晨晨:“有的小苗都缠在一起了!”

大轩:“它们的家太小了。”

事实确实如此,我决定让孩子们帮忙想想办法:“这里确实盛不下它们了,怎么办呢?”

略略:“给它们换个大一点儿的家应该就行了吧。”

萱雯:“那要是小苗长得更大了怎么办呀?”

靖远:“要不咱们种到外面地上,我爸爸带我去采摘,玉米就是长在地里的。”

浩浩:“嗯,放在外面的地里好,地方大。”

于是,给小苗搬家成为了孩子们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头等大事”。要给小苗换个更大更适合生长的家,新家选在哪里最合适呢?小朋友们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略略:“空着的土地上就可以。”

晨晨:“大树边上行吗?”

靖远:“不行,你看农民伯伯种地的地方,周围都是空的。”

牧仁:“嗯,妈妈跟我说过,土里有植物需要的养分。大树那么大,如果种在周围,小苗就没有营养了。”

“空旷的场地确实适合小苗生长,除了这个还有什么要考虑的吗?”我问。

略略:“必须是太阳可以经常照到的地方。”

楠楠:“咱们平时经常玩的地方不行,要不小苗就都被踩死了。”

孩子们通过讨论总结出几点选址的要求,我用文字将它们记录了下来:1. 环境空旷;2. 太阳能经常照到;3.不在大树旁;4.不在小朋友玩儿的地方。根据这些要求,小朋友们开始在幼儿园里四处“考察”,寻找小苗的新家,最终把“新家”锁定在小班操场的小花园和大滑梯后面的一片空地,这两块比较适合小苗生长的地方。

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探究的生动内容,幼儿的学习是一种生活化、自然状态下的学习,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的学习。进入中班下学期,孩子们更能发现身边环境的变化,更乐于思考,探索新事物。作为教师,必须善于抓住孩子们释放出来的学习信号,支持他们形成兴趣点,让他们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讨论,丰富彼此的经验,再通过实践和操作去寻找方法和答案。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多角度考虑,将孩子们的方式方法进行总结完善,促进活动持续开展。

按需分地

选好“新家”的位置,孩子们开始跃跃欲试,准备把小苗搬到新家去。

晨晨:“我给这盆黄豆搬家!”

略略:“那我给玉米苗搬家。”

鹏鹏:“我选绿豆,这盆特别多。”

听他们说完,我问:“这么多不同的小苗,看起来都差不多,种到新家里怎么分得清呢?”

宣雯:“可以给小苗做个标记。”

楠楠:“把黄豆苗种一起,玉米苗种一起,这样就好找了。”

大家觉得楠楠的办法不错,接下来,孩子们便开始给黄豆苗、绿豆苗、玉米苗、辣椒苗、花生苗分类。鉴于辣椒和花生的小芽是刚刚长出来的,孩子们决定先给已经比较茁壮的黄豆苗、绿豆苗和玉米苗“搬家”。根据这三种小苗的数量,通过自然测量,孩子们把小花园里面比较大的一片地方给了数量比较多的玉米苗,黄豆苗和绿豆苗则需要共享同一块地,为了区分,孩子们用小瓶子在土地中间隔开了一条线。按照小苗的数量划分好地方后,孩子们还在美工区给小苗分别制作了牌子,牌子上有小朋友们画的画,请老师在上面写上了小苗的名字,准备插到地里,这样大家就都清楚地知道每块地里的小苗究竟是什么了。

中班孩子在活动时仍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常常都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计划性不强。与其他的活动相比,小苗搬家涉及到的流程和步骤很多,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培养他们做事前行进思考,有一定的计划性。在移植小苗之前,我向他们提出了问题,促进他们根据小苗数量将土地进行划分。在分地过程中,孩子们很自然地开展了统计和测量活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了数学能力的提升。

初次移苗

今天是孩子们第一次移苗,在移苗前我组织了一个简短的讨论会,想听听小朋友们打算怎么进行移苗工作。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做铺垫,小朋友们对移苗充满了期待,也有很多想法。在讨论到“打算怎么把小苗从原来的盆里取出来”时,王略说:“用手轻轻地把小苗扣出来。”甜甜说:“可以先给盆子里加点水,花换盆的时候土干就不好拿出来,小苗也应该把土弄湿一点。”靖远说:“拿小铲子,铲出来。”大家都说出了自己想到的好办法。在讨论到“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的时候,小朋友们说:“要轻点拿,要不小苗就断了。” “种好后要记得浇水。”“如果自己弄不了可以找好朋友帮忙。”……

分析过后,孩子们开始了第一次“搬家”行动,要取出小苗确实比较困难,一不小心小苗就折断了。看到小宇取出了完整的黄豆苗,我故意大声问:“小宇,你的黃豆苗怎么这么完整啊?”“我给纸杯里倒了一点水,捏了捏纸杯,土就松了,一倒就出来了。”小宇的话也吸引了旁边正在操作的孩子们。原来,可以利用工具将小苗挖出来,借助外力使土壤松动后,取出小苗更方便。

楠楠取出的小苗根和泥缠绕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你这个小苗上的土太多,小苗和土黏在了一起,你在水盆儿里涮涮吧。”甜甜马上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楠楠试了试她的方法,果然缠在一起的玉米苗干净地分离开了。其余的孩子都纷纷跑过来向甜甜学习“分苗的技术”。

移苗行动持续了将近20分钟,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没有土壤和水分包裹的小苗以及根部不太完整的小苗没一会儿就显现出了缺水的状态,而根部比较完整而且有湿润土壤包裹的小苗则更显生机。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将小苗都移入了土里,希望这些小苗都可以存活。

在孩子们的活动中,很多知识经验的获得都是从与同伴的沟通和互动中来。当孩子通过实践收获了新的经验时,教师需要创造机会让孩子相互学习,促进经验共同提升。

在孩子们移苗的过程中,一些小苗出现了缺水的现象,当时我并没有直接介入想办法为小苗保留住水分,而是继续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在生活实践课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保留孩子探索的原貌,将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留给孩子,课程中出现的新状况,也可能是活动和课程深入发展的契机。

地里的小苗死了

把小苗换到“新家”已经两天了,这两天孩子们到户外时都会去看看小苗,给它们浇些水。可原本在小盆子里生机勃勃的小苗,还是慢慢地失去了活力,大部分最終枯萎了。孩子们十分难过,都迫切地想找出原因。为什么小苗没能成功活下来呢?老师请小朋友们到地里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原因。

楠楠:“你看,这边的黄豆苗的根还露在外面呢。”

甜甜:“黄豆苗根本没种好,肯定活不了,要是土挖得深一点就好了。”

晨晨:“移苗的时候,好几个没有泥的小苗就已经蔫蔫的了,不能把小苗(根上)的泥都弄没了。”

靖远指着一块儿玉米苗说:“这些小苗有的种在了一起,那么挤肯定不行。”

在孩子们讨论的时候,老师请来了曾经种过地的保安叔叔,保安叔叔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了种小苗的注意事项,原来,栽种的深度和小苗之间的距离对小苗生长都有很大影响。

“那我们怎么掌握深度和距离呢?”孩子们问。

“挖坑的时候你把手攥成拳头,伸进坑去到你手腕儿,深度就够了。小苗的距离,你们一只脚的距离就可以。”保安叔叔形象地做了回答。有了专业的技术支持,孩子们又重拾了信心。

找出原因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学会反思的过程。第一次小苗移植失败,给孩子们创造了反思的机会,想办法找到答案进行经验总结,比取得完美的结果对孩子们的学习来说更加重要。

小苗有了新家

第二次“小苗搬家”活动,孩子们把第一次取苗和种植的技术都用上了,为了缩短移植时间,减少了每次移苗的数量;挖坑和选择小苗距离的时候,大家用小拳头和小脚认认真真地测量,保证小苗们有好的生长环境;遇到困难时孩子们也会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尽管在栽种时还是会有折断的状况,但孩子们显得更加从容。

接下来孩子们又继续移植了两次小苗,为班级里的蔬菜苗找到了新家,孩子们的技术也越来越娴熟,移种的小苗不光成活率高,秋天的时候,我们还摘取了丰收的果实呢。

生活实践课程,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发现他们学习的兴趣,只要留意日常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就会有取之不尽的内容素材。教师支持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兴趣的驱动下,使幼儿有“我要做、我能做、我会做”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快乐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

猜你喜欢
新家小苗黄豆
不想毕业的裘小苗
小雨点找新家
数黄豆
小宇一声喊
守信
守信
黄豆枕头
浊流中的一粒豆
小鸟的新家
大瓜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