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丁鑫
摘要:本文论述了单线双向的地铁运行模式的应用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这种运行方式和传统运行方式的优劣对比,分析本类运行方式的的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本文选用了南京地铁一号线的一次行车故障和西安地铁二号线中部故障交路设置两个例子。以供参考。
关键词:行车组织;单线双向运行;应用;特点
单线双向运行是当前地铁运行中的一项高效的调度模式,其运行特点是于同一时间内,同一条固定的行进线路上只有一趟列车运行,也就是俗称“拉风箱”运行模式,这种模式运用于紧急情况下对地铁整体行车组织的有效调度,能够在突发故障时最大限度的做出应急,维持地铁的一定运输力,以图将事故影响降到最小。
一、单线双向运行的应用范围
一般情况下,地铁线路会分别设计上行和下行,这种设计能够保障在线路某一区域发生故障或堵塞时,能够在另一条线路通过单线双向运行的方式保证行车组织的有序运行,通常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设备未能正常启用时,配合施工时,开通新线路时,设备调试或试验以及设备出现系统故障等。
二、优劣对比及注意事项
(一)优劣对比
地铁行车组织是一个循环稳态的运行模式,控制中心需要了解各个时间段的客流,根据情况安排合理的车次,按照固定的路线循环运行,保持客流量与车组数量的动态平衡。因此,当某一处出现故障时,很容易打乱整个车组的运行秩序,如果没有可靠的应急措施或是处理的不及时,这可能导致大规模交通瘫痪,甚至导致运营中断,这也需要降级 模式的原因。
单线双向运行模式作为一种常见的降级运营模式,能过在地铁线路某一处设施出现故障时,最大限度的维持地铁车组的运营,减少避免运营空挡,通过合理的调控调度,发挥有限设备的最大潜能,降低事故造成的影响;缺点是在安全控制方面仍存在一定风险,也增加了客服工作的难度,使乘客等待时间加长。
(二)注意事项
使用列车单线双向运行模式时,需要做好距离掌控,安全掌控,调整掌控和服务掌控。
1.距离掌控。在面对单线双向运行区间两端距离过长的问题时,可以将其拆分成两到三个小区间,分派两到三列车往返运行,这样大大缩小了乘客等待的时间,能有效减缓乘客滞留现象[1]。
2.安全掌控。当采用列车单线双向运行模式时,每个车站都需要人工加强安全风 风险监控,针对列车进路、进站,防护设置等方面,线路两端的车站需要做好控制,以免发生列车冲突,严格控制两端车站的列车进站速度,以保证列车不冲出特定区间。
3.调整掌控。在列车实际运行中,单线双向运行模式很少单独使用,往往要结合其他的调整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例如:列车反向运行,小交路运行等。
4.服务掌控。列车单线双向线路的两端车站承担着清客和换乘的功能,因此需要作出调整时,控制中心应及时下达通知,由司机和乘务人员做好对乘客的安抚和疏导。
三、实例应用
(一)2007年,南京地铁1号线上线16列车,在行车间隔从高峰期往平峰期过渡途中,安德门一三山街的上行接触网跳闸失电,由于电力调度员多次重合闸送电失败,行车调度员选择采取扣车,抽线,小交路运行和单线双向运行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整,后经专业人员抢修,最终列车运行恢复正常。此次事故导致6列清客,8列晚点,8列抽线和4列加开,收到顾客投诉一起,全线退票达728张等影响。
经检查,本次故障源于避雷器连接电缆脱落,接触到了接触网支架并接地,导致这一段接触网短路。此次故障发生后,调度员采用扣车,加开,抽线以及单线双向运行等等方式,根据现场情况拆分单线双向运行区段,对列车的进站速度和换站行车等技术进行安全控制,加强车站的服务,才将这次故障的影响被降到最低。同时,在调度途中也出现了电力系统远程操作不能进行,信息上报延迟和1205次列车因途中清客折返二导致占用线路时间过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局调度等问题[2]。
(二)西安地铁二号线为南北走向,途径多个大型客流集散地,以图2路段为例,在线路中部发生故障时,传统的处理方式,往往要求故障区域两端的列车调头折返,组织行车分布在线路两端的小交路,但实际过程中,单线双向运行区段过长,会使得乘客等待时间变长,影响地铁的服务水平和乘客的满意度,因此,可以采取如图二的方式,将整段路线分为两个小的行车区间,采用两辆列车分别往返运行,这样可以缩短乘客等待时间,也有利于列车的灵活周转[3]。
四、結束语
当地铁设备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组织行车的正常运行时,需要采用科学的解决模式,合理运用单线双向运行和其他措施,做出合理的调控,做好对距离,安全,服务和调整的有效掌控,把握好对应急时期对列车调动的控制,以有效的设施做出最大限度的应急处理,以保证地铁的有效运营,将损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王英男.单线双向运行在地铁行车组织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4).
[2]刘浩江.单线双向运行在地铁行车组织中的应用[J].都市快轨交通,2008,21(3):17-19.
[3]刘浩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及故障浅析[J].上海铁道科技,2006(5):39-42.
(作者单位: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