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铭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扩大,交通需求也日益增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交通面临更大的挑战,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交通方式,与传统的交通方式相比具有很多的优越之处,所以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安全管理问题就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的一个重点,为了行业的长远发展,加强安全管理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其安全管理协同机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协同机制。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因为轨道交通的客流量是比较大的,同时不稳定因素也是比较多的,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不容乐观的,不仅管理理念是比较传统的,同时管理手段也是比较单一的,对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安全管理协同机制是一种新型的交通运營管理机制,有利于推进安全管理工作,为了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加强对协同机制自身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概述
传统的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由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推进的,并且有专职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工作,虽然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为管理工作节约大量的资源,但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工作还是比较复杂的,有很多的不稳定因素,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会加大相关部门的管理压力,同时也很难达到管理的目的。而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就能够缓解这种情况,这种管理机制中贯彻的是协同管理精神,能够充分发挥行业各部门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安全管理工作,对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管理的重点不仅包括日常的行车安全和乘客安全,还要保障城市轨道的基础设置安全,结合我国的相关管理实际来看,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漏洞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存在局限性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以轻轨和地铁为主,在轨道交通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用地面积的成本和城市规划和发展,所以大部分轨道交通都建立在地下或者是空中,地下和空中环境与地面相比,还是比较恶劣的,不仅照明工作成了问题,而且地下的湿度也是比较大的,这些都是轨道交通中的不稳定因素,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很难进行乘客的有序疏散,也就很难推进安全管理协同机制。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协同机制中,管理制度大部分都是不完善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首先,管理制度自身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受传统的管理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其次,大部分的管理制度没有充分结合轨道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同时管理制度也止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落实于实践,譬如大部分的设备维护工作就没有得到真正的推行,这种松散的外部环境显然不利于行业管理工作的落实和发展。具体的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主要构成
(一)技术支撑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利用相关先进技术,譬如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同时也可以利用监控设备实现对交通设施的实时监测,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安全管理中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先进技术可以建立相关的技术性模型,譬如安全预警和事故扩散分析模型,这种技术模型主要依靠的是实时监控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实时叠加分析功能,能够实现对安全管理中的关键部位进行重点监控,并且能对事件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也有利于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
(二)信息协同运行
信息的传输在安全管理工作也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加强信息协同运行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在安全管理的重要部位建立信息节点,并且要完善信息传输的流程,这样就能实现信息的有效联动,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组织协同运行
组织协同运行工作也是安全管理协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所以首先要明确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同时也要协调好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在协同工作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部门之间的长短,实现优势互补,为安全管理工作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四、结语
从上述叙述中可以看出,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是一项比较繁重的工作,包括很多具体的管理工作,这就给行业工作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这不仅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丹, 贾宏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分析[J]. 成功:中下, 2018(4):00015-00015.
[2]韩豫, 成虎.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2(1):177-182.
(作者单位: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