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扬
摘要:现在的大中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基本已经成为居民首选的出行工具。城市轨道运输以其便捷、快速和舒适的优点深受人们的欢迎,所及对其进行管理和运营的好坏也和人们对他的满意度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主要谈谈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择,会对城市的运营造成哪些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选择;运营管理
在道路建设行业,道路的选择和其运营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城市的轨道运输更是如此。当前,轨道交通运输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设施,是推动我国大中型城市迈向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在城市轨道的系统建设过程中,线路和线网的设备选择十分重要,所以对其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轨道交通系统分类
世界各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形式的种类较多,技术方面的指标差异明显,这也导致了各个国家对其评价并没有一个相同的标准,也没有严格的分类说明。按照国内的轨道交通部门的要求,从技术、运营和服务等角度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系统进行分类,可如下表1所示。
在轨道交通运输的关键系统分类中,确保列车进行安全高效,可以实现快速运行目标的是信号系统,它的核心部分是列车制动控制系统[1]。由于开始建设的时间有所差异,基础水平和政策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选择了不同等级的列车制动信号系统,它主要包括移动闭塞和准移动闭塞这两种系统。在供电系统方面,轨道交通运输的供电方式主要可分为供电为辅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我国一般以集中供电的方式为主,分散供电的方式为辅。
二、系统形式的选择对运输组织管理的影响
系统制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操作设备的操作界面和功能特征上,它会直接影响到一线操作人员的操作使用,这就导致了行车组织管理方面需要制定一线一种管理制度,一线一种操作规范,进而会导致操作人员的培训量有所增加,对安全管理投入量变大。
不同的制式也会在维修管理方面产生对应的差异。首先,厂家无法形成统一的备件生产标准,这就决定了维修的备件不能通用,使维修的部门需要准备不同系统设备的备件。这样会使备件在采购、库存和保管的过程中消耗更多的管理费用。其次不同制式的设备在维修过程中,如维修方法、要求工具、检测过程中都会有所差异,这将导致维修人员对设备检修内容与周期、检修技术和故障判断过程中造成差别。这就要求维修人员精通各种制式的设备,没出现一种新的制式管理系统,维修人员就要重新培训学习。维修人员的技能和经验提高需要时间和精力,这样促使该行业维修人员成本和培训费用有所增加。
不同制式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也会出现问题,因为其互联互通的难度较大,所以不能轻易实现。每次交通轨道规划往往都是設计一条,造成单一的运行模式。没有从城市交通的网状或者整个轨道交通系统进行考虑,这就造成了跨线运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变成问题。除此之外,我国城市交通轨道运输的部分核心技术由外国的供应商给予支持,缺乏他们的帮助我们难以实现城市轨道设施的建造,我们在这方面的技术发展遇到瓶颈难以突破。所以要实现不同制式的城市网络交通轨道互联互通,应该在建设初期就进行长久的规划,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三、对城市交通轨道系统制式的建议
首先,城市交通轨道管理部门应该对制式的选择进行不断优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运营管理方应该进行深入研究每一种制式的特点,分析其适合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运行。使城市交通轨道系统在线网模式下,采用单一或不超过四种设备制式,尽可能多地选取同一个商家的产品。这样设备在协调操作性、互相连接性、技术操作和价格方面都会获得优势条件。
其次,运行管理方应该加强轨道运输的标准化建设,统一要求设备的技术 [2]。管理部门应该制定行业技术的标准要求,让各个制式具有相同技术和维修要求方面的人员进行多制式操作管理维修,各个知识特定的操作和维修再由各个制式的人员来完成。这样可以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轨道交通在操作和维修方面的服务水平。同时也应该展开部件的统型研究,使部分部件可以适应多制式的设备要求。
最后,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所以要提高线网能够互联互通的能力。新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前要考虑未来轨道的规划,同时应该考虑网络化和互联互通。选择的设备制式应该在不同的线路之间转换联通,而且要有跨站、跨线和共轨运营的能力。这样既在线网下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有提高了作业的效率,减少了检修作业的资金投入。
四、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交通系统,尽管制式多,也应该布置合理,功能齐全,相互合作连接。这就要求城市轨道在前期规划时,要根据城市的发展合理规划,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全方位考虑,实现交通发展的健康节能可持续,选择出最为合适的系统制式。
参考文献:
[1] 肖龙飞. 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J]. 工程技术:文摘版, 2016(12):00063-00063.
[2]吕佳. 浅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22):283-283.
(作者单位: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