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可视化在博物馆学习中的应用

2018-10-21 10:49汪曼
科技信息·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思维导图

摘要:博物馆学习作为业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传播效率低、认知效果差等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采用知识可视化的方法,用思维导图重新设计和实施博物馆学习中的认知表征方式,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四个博物馆的具体实践,以此来提高博物馆学习中的的传播效率,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尝试。

关键词:博物馆学习;知识可视化;思维导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博物馆观念的变迁,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一个成人“终身学习”,少年儿童“第二课堂学习”的场所,博物馆学习进入了一个备受重视和推崇的新时期。但是,博物馆学习作为业界研究的重点,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传播效率低、认知效果差等问题,并且随着新时期博物馆的快速发展,该问题日渐凸显,已经成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和方法,用思维导图重新设计和实施博物馆学习中的认知表征方式,为博物馆学习效率的提高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博物馆学习的背景及存在问题

进入20世纪后半叶,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社会的变化和现实的需求,博物馆显示出了其强大的公共教育职能。2015年,我国国务院发布第659号国务院令,公布了《博物馆条例》。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将我国博物馆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政策的大力带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博物馆呈现了井喷式发展。

但是,在博物馆高速发展的背后,因盲目发展带来的问题逐渐凸显,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博物馆“质”的提升与“量”的增长并不同步,特别是在博物馆学习中,对传播策略的制定缺乏针对性,核心是缺少对观众在博物馆学习中认知特点的认识。博物馆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服务观众而策划的,因此是否真正了解观众在博物馆学习的过程中认知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和方法,提高传播效果,便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博物馆传播策略研究领域,学者们已做了诸多尝试,取得了大量优秀的成果。在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中,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研究经历了由“藏品本位”向“受众本位”的重心转移,传播策略也从注重“物”的保存、研究和展示逐渐转移到注重“人”的感受、认知和体验上来。但是依旧没有很好地解决学习效果问题,从总体上看,博物馆学习主要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重编码轻解码,大多关注博物馆如何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进行展示设计(编码),而根据观众的认知行为特点建立观众解读行为(解码)机制的研究较少,忽视了解码的过程和方法,忽略了编码和解码之间的互动,并没有真正对博物馆物所承载的隐性知识进行立体式的分析和传播,知识转化率较低。

(2)重知识轻能力,博物馆将大量信息尽可能多的传递给观众,但是,博物馆学习并不仅是记住多少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引发思考,获得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也正是博物馆学习中所忽视的。

(3)重细节轻系统,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知识点数量庞大,每一个知识点细化后信息量巨大,所以观众往往记住的是几个碎片化的细节性的知识点,很难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化的掌握,从而导致知识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够。

(4)重共性轻个性,博物馆的受众千差万别,有不同的特性和认知特点,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或者无知识背景的人,如何有效传递信息?在传播时把受众当成了具有共性的人群,没有对观众进行细分而进行针对性的传播,这也是当前博物馆传播的缺陷之一,并且在观众效应评价的研究上还很少。

二、博物馆学习的知识可视化策略

在解决博物馆学习的认知问题时,必须要认识到,博物馆学习完全不同于普通媒介(纸质、声媒、影媒)的特点,这是传播效果问题产生的根源。对此,国内学者严建强(2017)提出,博物馆学习的特点在于学习场所的“空间”属性与学习对象“物”的属性这两个根本特性。博物馆是观众在特定空间里,在行走与站立交替运动中,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进行学习的场所,观众获得信息不像其他媒体那样是显性的,而是深藏在展品的深处,没有专门的训练是无法自行释读的,属于隐性信息。如果没有阐释和叙述,观众看到的物品只是物质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影像,并不能理解其间的文化意义,这一认识是寻找博物馆学习策略的前提。

所以,要真正建立观众和博物馆之间的桥梁,必须从博物馆本身的传播特点和观众的认知方式这两个关键要素入手,介入与干预观众的学习认知过程,通过为观众搭建一个易于理解的观察平台的方法,帮助观众高效理解博物馆物所承载的隐性信息和知识,做好隐性知识阐释和叙述(编码和解码)的工作,而搭建这个平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知识可视化。

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是Eppler,M.J & Burkard,R.A.(2004)提出的应用视觉表征的方法,指的是利用人脑超强的视觉表征能力,灵活运用图形图像和空间结构来构建、传达和表示复杂知识体系的手段来帮助他人正确解读、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就本质而言,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是双重编码理论,通过编码和解码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显性知识生动化,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知识形象化的过程(王朝云&刘玉龙,2007)。大量的国内外实践表明,知识可视化在认知、情感和社会纬度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具体实施上,知识可视化可分为:启发式草图(Heuristic Sketches)、思维导图(Mind Map)、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s)、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s)、科学图表(Scientific Chats)等(张会平&周宁,2007)。面对博物馆学习中的现实需求以及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博物馆的可行性,本文主要运用思维导图这类知识可视化手段,来探讨博物馆學习的可视化问题。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世界著名“大脑先生”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思维导图自从创立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和应用,特别是教育应用方面,许多国家都将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而且大量的案例已经证实了思维导图能够显著的提高教学效果和知识传递的水平。在美国、英国和新加坡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思维导图作为必修课程,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伦敦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都有相应的思维导图课程。

博物馆的知识可视化策略是将观众参观博物馆的过程看作是一个观众对展品进行重新编码、对隐性信息作出解码,不断获得认知和思考的过程。因而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展品的编码和解码,对展品知识进行形式化表征,促进知识的传播,进而提高观众不断使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最终获得隐性知识的过程。

三、博物馆学习的知识可视化应用

我们将知识可视化的方法直接应用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业博物馆、中国扇业博物馆四家博物馆。根据方案,对四个博物馆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各馆的特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发相关主题课程,以此来丰富博物馆学习中的认知方式和手段,提高博物馆学习的整体效率。

为了落实该方案,在四个博物馆的支持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软硬件资源,搭建由博物馆、文献库、主题教室、教具制作坊等组成的博物馆学习认知体系。目前,对四个博物馆的知识可视化方案主要通过主题课程和认知活动进行开展,主要实施如下:

(1)对主题课程设置可视化日程表

运用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分别对刀剪剑、扇、伞、工艺美术等四个博物馆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对主要知识点以主题课程和创意活动的形式进行重新设计,安排主题活动日程,并用可视化的方法展现出来。参观者可以根据参观和互动的进程进行涂鸦,引导参观者根据规划的知识路径进行学习,但同时也能积极发挥参观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对每个馆的知识点进行主题课程设置

分别对四个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设置,分别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观展者进行知识点的掌握和思维的启发,使得他们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最终自己完成每个馆的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得知识系统化。

(3)通过寻宝图的方式掌握要点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三个博物馆的主要知识点以寻宝图的方式来展现,通过寻宝的形式将问题的答案找出来,在一系列观察、思考、找寻的过程中,完成对关键知识点的积累,最终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图1)。

(4)通过泡泡图探寻四个博物馆之间的异同

双层泡泡图是思维导图的一种(图2),通过参观伞博物馆和扇博物馆,让观展者在便利贴上写上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事物或记住的知识点,然后将两个馆相同的事物贴在两个章鱼中间,不同的贴在各自另一侧手臂上,来积极探寻博物馆之间的异同。

通过探寻各个博物馆之间的异同,激发观展者的想象力,开展“畅想未来博物馆”的活动,让观展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通过博物馆外观、藏品内容、主题活动和参观人员四个方面来创建自己心中未来博物馆的样子(图3),最后形成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未来博物馆思维导图。

四个博物馆的主题课程从去年7月开始实施,目前已经顺利实施了两期,对博物馆知识的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深受观展者特别是小朋友们的喜欢。所有主题课程都是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为了完成思维导图,必须要求观展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问题去参观,积极思考,不断求解,最后观展者完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通过一系列的主题课程和活动,观展者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既系统的掌握了知识,又引发了深度思考,提升了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博物馆学习的效率。

四、总结

博物馆作为特殊的传播媒介,有着普通媒介完全不一样的认知特征和传播方式,因此是否真正了解博物馆学习的特殊性,了解到观众在博物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便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知识可视化策略从博物馆的知识传播特点和观众的认知方式入手,介入与干预观众的学习过程,通过思维导图的视觉表征设计从形式、内容、效用上使得博物馆隐形信息显性化,显性信息生动化,帮助观众理解展品的隐性知识,提升博物馆学习效果。本文用知识可视化方法去进行博物館知识的传播,希望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尝试。本文用知识可视化方法去进行博物馆知识的传播,希望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Eppler M.J. & Burkard R.A.(2004). Knowledge Visualization: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elds of Application,ICA Working Paper#2/2004[R]. University of Lugano. In Schwartz(Ed.)Encyclopedia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dea Group.

[2]严建强.博物馆媒介化:目标、途径与方法[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3).

[3]赵慧臣.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1):75-80.

[4]王朝云、刘玉龙.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6):18-20.

[5]2017年4月10-11日,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在“浙江大学博物馆认知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关于博物馆认知方式与特征的总结发言。

作者简介:

汪曼,女,浙江湖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可视化、符号认知。

猜你喜欢
知识可视化思维导图
思维可视化在教学《函数的图象》中的应用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策略探析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知识可视化在SPOC 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