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成因

2018-10-21 17:37黄可翔
科技传播 2018年19期
关键词:虚假新闻防治对策新媒体

黄可翔

摘 要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虽然新媒体在传播新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新媒体快速发展导致虚假新闻泛滥的问题更不容忽视。文章从媒体工作者、商业利益至上、大众不理智传播、传播渠道多元化等角度分析虚假新闻泛滥的成因,并针对以上成因提出相应防治对策。防治虚假新闻不仅有利于媒体公信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而言,更有利于推动社会正能量舆论环境的形成。

关键词 新媒体;虚假新闻;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0-0023-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新媒体凭借其独特的优越性,为大众广泛接受,并逐渐形成了以新媒体为主导的媒介环境。新媒体是指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对社会舆论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本文将对虚假新闻的成因作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虚假新闻的成因

1.1 部分媒体工作者商业利益至上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行业竞争激烈,媒体为追求高点击率以谋求经济利益而疏忽了对信息的把关,为了规避相关部门的审查,部分网络新闻往往会将新闻进行“虚化”,在行文中多用疑问、引用等手段,使文章呈现出“虚”的特征。虚假新闻甚至到了挑战道德、法律底线的地步,紧扣大众所关注的“伦理”“两性”等话题,冠以耸人听闻的主观性用语已是家常便饭,如2017年1月2日,中国青年网刊发新闻《大学生娶同学妈妈 背后隐藏的真相竟是这样》称21岁大学生迎娶55岁同学母亲,新闻的来源标注的是宁夏在线,一个由宁夏进步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创建的非专业新闻网站,这则新闻在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网易等知名媒体平台都有转载。事后警方辟谣,此类消息多年来层出不穷,且传播手段内容雷同,其中都涉及到化妆美肤产品的恶意营销。部分媒体工作者为赚取商业利益,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进行恶意营销,而各大平台的转载传播,更是部分媒体工作者职业素养低下,缺乏职业道德的体现。

新闻产生的主体多为记者、编辑等职业新闻人,作为新闻发布者,自身专业素养及职业操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是否真实。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下,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对新闻工作者的需求大大增强,各大网络媒体平台进而招纳更多自由撰稿人、实习生等非专业新闻工作者。部分媒体工作者为博取流量及关注度,放大了信息的时效性特征,相对信息的有效权威,更注重对信息的及时发布,因其专业水平的不够和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博关注,常导致在其手下发布的新闻不够客观公正,缺少权威性,造成新闻真实性的失守。在《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中提到:新闻制假者多为一般采编、临时聘用人员,在其职业素养缺失下撰写的虚假新闻,对新闻工作者这一行业的公信力损害可能是毁灭性的[ 1 ]。

1.2 大众的不理智传播

据《201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更是高达7.24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在此基础上,新媒体环境下的网民不仅具有了解接受信息的能力,更因网络社交言论平台的开放性,具有了发布、传播信息的能力,可以更多地表达观点。所以网民不再是简单的受众,而被称为“用户”。

2017年7月4日,一名微博用户在微博举报称一中学老师多次强奸其侄女,并控诉警方不予立案。后封面新闻、闽南网、石家庄传媒网等媒体纷纷以“留守女童被老师强奸,警方不予立案”类似内容为标题进行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网友纷纷转发抨击。然而,经周口市专案组核实调查,并未發现此名老师的强奸证据,此则新闻实为举报人的恶意诬告捏造。从恶意诬告的发布到大众不理智转发传播抨击,其恶劣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大众的不理智传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拥有信息发布权利的“用户”数量只增不减;从“精英”变为“草根”,新闻的发布者原为受过专业训练拥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如今扩大到人文素养良莠不齐,无严格专业性作为保证的平民大众,大众多基于主观因素及感性驱动下发布片面信息,从而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和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大众除发布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虚假信息外,其身份的局限性更影响其对信息真实与否的辨别能力,在面对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虚假信息时,无法有效辨别消息的真假,这在无形中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推波助澜,扰乱了社会秩序和民心。

1.3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新媒体涵盖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渠道广泛多元,更多媒体平台的产生,在传播中新闻的真实要素经过删改不断减少,虚假新闻从而产生。2017年2月28日,广州日报刊发报道称篮球媒体人杨毅在公众号中爆料,接任篮协主席的姚明提出的一系列联赛改革方案全部遭否决,之后此消息被各大新媒体平台热传。后篮协秘书长白喜林辟谣从未进行任何提案议案活动,网上消息均为虚假。事情的起因是杨毅发表在公号上文章《姚主席,那么干不行》,经过各大门户网站和自媒体的转载与改写,就变成了姚明提案遭否决,甚至引申出姚明篮协主席不好当等新闻。

新闻传播难免需经过变动删改,但一切删改应建立在保留新闻自身真实性的基础上,否则会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与传播。媒体人公众号中带有主观引导倾向的文章被其他媒体平台“变形”式传播,减少新闻真实要素,增添大量主观猜测,才产生了这则“议案全部遭到否决,然而事实上从未发布相关议案”的虚假新闻。

新媒体时代下自媒体遍地开花,相比较于电视、报纸等运作复杂的传统媒体,其注册要求门槛低,运营方式简单快捷,导致自媒体平台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发布、传播信息更为快速广泛。在信息爆炸式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下,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本应为其独特的优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促进了虚假新闻的快速传播。

2 虚假新闻的防治对策

2.1 增强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

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体新闻工作者“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2],并且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专业理念是:“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3]《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做出了规范,就是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2]。

新媒体时代下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背后有无数商业利益的诱惑,新闻工作者应坚定信念,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感与使命感,端正工作态度,严格遵守思想道德规范,肩负起引导社会正能量的责任,做合格的新闻人。

2.2 加快新闻法规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各类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大拓宽了信息传播途径,相关法律建设速度跟不上新媒体发展速度,导致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各类媒体进行严格监管。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制定新媒体行业的规章制度,并且对传播虚假新闻的责任主体、危害程度、惩罚措施进行详细规定,从法律上震慑传播虚假新闻的不法分子。

2.3 提高网络监管水平

有关部门必须建立专门机构打击虚假新闻传播,对于网络信息,强化把关机制,找出网络新闻信息从采集到发布的关键性环节,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审核[4],做到及时遏制虚假新闻的快速传播,将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一方面有关部门充分利用新媒体便捷快速的优势,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对虚假新闻的实时监管;另一方面,发动组织广大用户参与反馈举报,共同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减少虚假新闻的产生与传播。

3 結论

文章对虚假新闻的原因做了具体的论述。虚假新闻的产生源于部分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缺失、商业利益至上的工作作风、大众的不理智传播、新媒体时代下传播渠道多元化等因素导致新闻真实要素的损失。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大众的切身利益,严重时甚至危害社会稳定和谐。本文还针对虚假新闻的成因提出增强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加快新闻法规建设、提高网络监管水平等对策,从源头及传播过程中减少虚假新闻。

参考文献

[1]张涛甫.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J].新闻记者,2011(5):4-9.

[2]孙新军.网络虚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应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6):59-61.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56.

[4]徐艳香.网络虚假新闻的成因及治理[J].新闻窗,2018(1):70-71.

猜你喜欢
虚假新闻防治对策新媒体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媒体公信力建设“短板”探查及补长策略
关于新闻造假现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