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孟砚岷
黄河流经宁夏397km,自秦代屯垦开发以来,天堑分流、引黄灌溉,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传奇,历经千年沧桑从未中断。
一部波澜壮阔的宁夏区域发展史,就是一部源远流长的水利开发建设史。自治区成立60年来,塞上儿女不忘初心,实干兴水,水利建设投资达591亿元,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水利工程,谱写了一曲创新发展的奋斗赞歌,一个服务全区发展的大水利格局正逐步形成。
1958年,当时被冠以宁夏“一号工程”的青铜峡“拦河大坝”开工建设,历经20年风雨最终实现大河截流,结束了宁夏引黄灌区2000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
建区之初,百废待兴。宁夏各族人民掀起千军万马大干水利的建设热潮。川区大规模整治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引黄古渠,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9条引黄干渠进行裁并。兴建跃进渠、东干渠、西干渠,开挖排水干沟,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灌排体系,引黄自流灌溉面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2万亩(1亩=1/15hm2,下同)发展到如今的600万亩,奠定了宁夏水利基础设施的基本格局。
青铜峡水利枢纽
开工建设同心扬水工程,开创了千年黄河上高原的先河。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先后建成固海、盐环定、红寺堡、固海扩灌四大扬黄工程,形成了“水往高处流”的人工水脉,发展近300万亩扬黄灌区,解决了130多万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在亘古荒原竖起了反贫困史上的丰碑。宁夏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民生工程——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历经4年艰苦奋战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西海固地区113万群众的饮水困难。60年来,宁夏解决了439万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数百万群众饮水实现了从“喝井窖水”到“喝上自来水”的历史性转变。
干旱缺水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解决宁夏发展用水的唯一出路在节水。自治区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以农业节水等为重点的各业节水,全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0万亩,占全区灌溉面积的1/3。全区万元GDP用水量下降为191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为41m3,年引水量由最高年份的89亿m3稳定在65亿m3左右。
升级改造后的扬水泵站
2000年以来,宁夏人口增加了128万人,灌溉面积扩大了220多万亩,粮食产量实现“十四连丰”,GDP翻了近十番,以用水量的“减法”换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加法”。
水土保持山川焕颜
扬水灌区高效节水项目区
力破工业发展缺水困局,通过水权转换和市场融资新途径,建成宁东、太阳山等八大工业和城市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200万t,保障了宁东化工基地等12个工业园区和固原等城市200万人用水安全。宁夏,大胆探索出一条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现代水利发展新路。
坚持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相结合,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98万km2,治理程度达50.6%。每年减少输入黄河泥沙0.67亿t,增产粮食1亿kg以上。
坚持生命至上,超前谋划黄河标准化堤防和黄河宁夏二期防洪工程,大力推进以黄河为中心的防洪治理,筑牢了沿黄生态经济带的发展骨架。日益完善的贺兰山东麓等“一干两支、一屏两区”防洪减灾体系,成功战胜2018年“7·22”200年一遇特大暴雨洪水,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自治区境内的840条河流、94个湖泊都有了河湖长。宁夏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完成河湖长制改革,初步构建了“党政责任链”“部门共治圈”“公众齐参与”的河湖共治格局,打响了新时代黄河保卫战。
黄河安澜塞上安
塞上湖城添秀色
自治区水利厅率先建成全自治区统一的“水慧通”水利公共应用平台,水利数据中心首家迁入自治区“政务云”。盐环定扬水工程更新改造项目主体工程搭载“互联网+”,通过高质量建设,提前完工通水。中部干旱带新建7座水库全部建成蓄水。固海、红寺堡扬水泵站也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固海花豹湾等泵站一键即可远程开启,扬黄工程管理步入“3.0时代”。
加快实施“互联网+水利”六大行动,加大水资源智能调度、智能高效节灌、山洪灾害预警等43项水利应用系统建设,搭建了水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高速公路”。以水权、水价、水交易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宁夏水权试点率先通过国家验收,为全国水权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2017年10月,在墨西哥召开的第23届国际灌排委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成功实现了“零的突破”,亮出了“世界级文化金名片”。银川都市圈供水、西海固地区脱贫引水、盐同红革命老区脱贫引水三大骨干供水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将构建“南北配置、城乡统筹、丰枯补给”的现代水网,为全区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