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在建构区中绽放

2018-10-20 06:10骆建红
读与写·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格子陪伴火车

骆建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278-02

“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具有长远效果的学习,是幼儿的主动学习过程。我园进行三步曲,让深度学习在建构区游戏中进行了绽放。

第一步:让理念在脑海中生根——“学习”有效策略之旅

冯晓霞教授在2016年中国学前教育年会上做了“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的报告,对于“怎样促进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进行深度学习”阐述了四个方面的个人观点:①包含问题的游戏情境②能提供持续进行深入研究的时间和空间③适当引用“主题”,在教学与游戏中搭建桥梁。④尊重幼儿的兴趣,激发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与深入思考。

结合冯教授的观点,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老师的持续有效性观察”,于是,我园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故事记录的实践。即从我发现了什么?幼兒出现什么问题?我提供怎样的支持?幼儿又有什么行为表现?……这样的螺旋往复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持续的深度学习,同时教师之间不断研讨,分享自己的观察故事,研讨其中的教育价值和适宜的支持策略,让螺旋往复的观察支持有效,让理念在脑海中生根。

第二步:让行为在环境中成长——“创设”支持性环境之旅

幼儿的深度学习应该在具体的情境中,从问题导向开始的,因此创设温馨、合理、有益于促发他们进行建构的区域环境为根本。

1.班级区域有规划

如何让班级区域环境规划更科学、合理呢?根据幼儿游戏剧情况,进行数次调整,如:小班的区域规划图中,经过调整,将建构区放到走廊中,形成一个独立自由探索的空间,并投放材料柜和置物架,便于幼儿取放材料和展示作品。

2.材料投放有重点

我们幼儿园的建构区分为室内建构区和户外建构区。室内建构区又分为桌面建构区和走廊建构区:桌面建构区以积木、雪花片、乐高、磁力片为主;走廊建构区以废旧物品建构材料为主。户外建构区中以大型建构材料为主,满足场地和空间的需求。

3.收取方便有秩序

(1)采用开放式的玩具柜存放积木类的建构材料。

(2)利用带有隔断的盒子摆放小型的桌面插塑材料。

(3)巧用移动木柜存放建构材料便于幼儿运送材料。

4.游戏时间有保证

每天有固定一个多小时的游戏时间和碎片化的游戏时间,孩子们游戏探索有保障。

5.跟进观察有保障

每天的游戏时间,两位教师分工协作,主班老师跟进建构区,配班老师眼观全局,游戏评价进行分享。让班级的游戏事件做到心中有数,跟进不脱节。

6.研讨观摩有成效

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或是年级组集中,会针对各班游戏的开展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问题,共同分析,为后续观察的重点与支持的跟进提供建议,把握方向。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有了时间、空间、材料的物质保障,有了教师支持性的跟进指导,这样温馨、自主、有支持的游戏环境让行为在环境中成长。

第三步:让实践在陪伴中绽放

——“陪伴”之旅:教师的陪伴:观察指导促进幼儿在建构区的深度学习。

园长的陪伴:创设分享机会促进教师观察研究的持续。

1.教师陪伴就是引导幼儿提出问题、维持兴趣深入探索、持续跟进提供策略、调动经验搭建探索。

(1)主题背景下的深度联想

以东大街为例:

比如在小班主题活动“我的家”中,孩子喜欢建构房屋,但是大部分孩子建构的都是“单面墙”,十分单薄,非常不牢固,常常因为倒塌发生纠纷。

于是开始讨论?怎样能牢固一点?

于是双面墙、多面墙出现了,看起来结实很多。但是房子看不出门、窗,于是根据主题故事:帮小动物造家的故事情境,大水冲走了小动物的家,帮小动物建家。每个人带着一个小动物,最后要把小动物送回家里。这样,门、窗、床、桌子等陆续出现……

一幢幢的房子出现了,怎样能更有特色,在主题活动参观“东大街”之后,孩子们模仿着东大街的街道,将一座座房子联系起来,中间成了“东大街”……

孩子的建构在主题情境推动之下,随着主题的深入,不断积累和调动着经验,建构的水平陆续提升,在其中的深度学习也陆续产生:建构技能,建构情境,合作建构,联想建构……

(2)目的指向性的技能提升

以计划性为例:

例如在大班的建构游戏中,孩子们的建构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能持续进行一个主题的建构或是能按照自己最初的意图进行建构的能力并不强。于是,我们在大班进行了“计划性”培养的主题建构活动。

例如,大班的水管玩具游戏中,孩子们先做了一个二轮的小推车,这样一个能动的新兴事物收到追捧,比如,娃娃家想要小推车送娃娃,美食区想要小推车送货……于是,更多的建造者投入到二轮推车的建构中。

问题:二轮推车拿在手上不翻,但一松手就翻,导致常出“车祸”。怎样让车不倒成为孩子讨论的话题。

有了这样的所求,孩子们成立了“推车研发机构”,有了有支架的推车、四轮推车……

问题:推车不倒了,怎样让它更牢固?孩子们的需求越来越多。

比如:他们需要更大的推车,他们需要能遮雨的推车……

有了目的性,他们的计划越来越强,老师悄悄在墙上贴上了“示意图”,让他们讨论怎样才能更大更坚固……持续深入之后,建构的深度、广度、复杂度、效用度越来越高。

(3)建构外延游戏的深度探索

以跳格子为例

如孩子在自来水管的游戏中,因为在户外,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建构房子,玩跳格子的游戏。这对的水管就是线的替代品。

当第二次玩的时候,孩子们觉得“跳格子”的方式可以变换,于是房子图从单一方向的跳格子到四个方向向中间的“跳格子”,从一个人玩变成了同时4个人游戏,不同的房子设置不同的陷阱和规则,比赛谁先到达中心点。

这样的游戏吸引来了更多孩子的加入,到了第三次的时候,孩子们开始要求建构“大型游乐场”,当然游戏的方式还是“跳格子”的规则,只是大型的游乐场增加了旋转区(跳在规定区域旋转三圈),遇到轮胎,要跳进跳出,遇到亿童垫子要爬行,遇到数字要按指定方式跳跃……游戏中的功能区变多了,孩子游戏的方式变多。

但是问题出现了,孩子们说,这些都是边想边建造的,还有不同意见,浪费的时间很多。在这之前要像设计师一样设计好,这样就可以节约时间玩得更痛快。

于是设计活动产生了(做计划)。

孩子们小组设计自己的建构主题,游戏规则,然后一起进行建构再游戏……

由最简单的单一方向的“跳格子”建构——多方向的建构——添加辅助物的大型建构——设计之后的有计划建构……

孩子们在一步步的外延中深度学习,这里有体育游戏、数学游戏、合作游戏、辅助物的添加,计划性的增强……

一个事件能否持续开展下去,源于老师的陪伴,老师在观察中关注到孩子游戏中可能持续的生发点,在评价时的关注与重点分享,在活动之后的策略支持……会激发孩子下一步的继续游戏,因此老师游戏之后的游戏分享很重要,观察指导促进儿在建构区的深度学习。

(4)兴趣引发的建构课程

以小火车为例:

小班孩子看到磁力片,第一个就是相互连接,成了道路,越来越长就成了轨道,于是小火车的建构意向产生了。

刚开始孩子的火车是“没有轮子”的车厢,由于磁力的相互吸引,火车开不起来,于是加轮子的建构意向产生了。

孩子在加轮子的过程由于有匹配过程,琢磨了很长时间,有人都要放弃了,老师也拿来尝试,发现也难连接,甚至开始怀疑玩具的劣质不匹配。但是有一个孩子成功了,这样的成功也颠覆了老师的自我意识,于是班级成立了展示区,每次孩子的作品可以展示,便于孩子们互相学习。

孩子们观摩之后,加轮子的建构技能解决了,于是开始了大型火车的建构,一个个连接起来,这样的大型火车也需要大型的轨道,可是教室里的空间有限,于是孩子们要求到外面的场地建构。于是场地由室内转向了室外,孩子的建构不受场地的限制了。

孩子们开着火车进行游戏,有转弯的轨道时,火车怎么走呢?直角转弯让火车老是脱离轨道,于是轨道之间有了弧形的链接……孩子們在慢慢的持续之下,在欣赏托马斯的动画片,在观看关于火车的书籍之后,建构越来越复杂,场景越剧丰富,火车站、交通信号灯、路标等等……于是,在这样的持续之后,从简单搭建到复杂场景,从室内建构到室外游戏,从单一火车到交通课程……课程在孩子的游戏中产生。

2.园长的陪伴是创设机会促进教师持续、坚定、有方向的研究。

老师的激情能否持续下去源于是否能促动更多的机会让老师们之间的经验分享,老师体验成功感;园长的鼓励、方向性的引领,能激发老师们之间的灵感迸发,因此定期的分享、研讨、推广很重要,于是每月每个年级组推荐优秀的持续观察故事进行分享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

幼儿建构区游戏中深度学习的产生离不开环境的创设、离不开老师持续的关注、有效的指导,离不开幼儿园的研究氛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让我们陪伴教师,教师陪伴幼儿,理念陪伴实践,观察陪伴研讨……让幼儿深度学习之花随处绽放。

猜你喜欢
格子陪伴火车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陪伴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火车
登上火车看书去
格子衣
越来越快